教师口语

殷丽萍、王蕾、胡智丹、须勤、周文君

目录

  • 1 绪论
    • 1.1 教师口语与一般口语
      • 1.1.1 教学视频
      • 1.1.2 教学课件
      • 1.1.3 巩固练习
    • 1.2 教师口语的特点
      • 1.2.1 教学视频
      • 1.2.2 教学课件
      • 1.2.3 巩固练习
    • 1.3 教师口语的能力
      • 1.3.1 教学视频
      • 1.3.2 教学课件
      • 1.3.3 巩固练习
    • 1.4 教学参考资料
      • 1.4.1 熊浩演讲:陶行知
    • 1.5 巩固练习
    • 1.6 实践练习:讲红色故事
      • 1.6.1 实践练习:讲红色故事
        • 1.6.1.1 优秀作品欣赏1
        • 1.6.1.2 优秀作品欣赏2
        • 1.6.1.3 优秀作品欣赏3
        • 1.6.1.4 优秀作品欣赏4
  • 2 普通话训练
    • 2.1 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和发展
      • 2.1.1 教学视频
      • 2.1.2 教学课件
      • 2.1.3 巩固练习
    • 2.2 声母和声母辨正
      • 2.2.1 教学视频
      • 2.2.2 教学课件
      • 2.2.3 巩固练习
    • 2.3 韵母和韵母辨正
      • 2.3.1 教学视频
      • 2.3.2 教学课件
      • 2.3.3 巩固练习
    • 2.4 声调和声调辨正
      • 2.4.1 教学视频
      • 2.4.2 教学课件
      • 2.4.3 巩固练习
    • 2.5 儿化和“啊”的变读
      • 2.5.1 教学视频
      • 2.5.2 教学课件
      • 2.5.3 巩固练习
    • 2.6 教学参考资料
      • 2.6.1 jqx有舌尖摩擦
      • 2.6.2 词语jqx正确读音
      • 2.6.3 儿化朗读案例1
      • 2.6.4 “啊”的音变视频
        • 2.6.4.1 “啊”的练习
      • 2.6.5 知识点2:轻声和儿化视频
    • 2.7 实践练习
      • 2.7.1 优秀作品朗诵:《月光下的中国》
      • 2.7.2 优秀作品朗诵:《出师表》
  • 3 一般口语交际原则和方式
    • 3.1 一般口语交际原则
      • 3.1.1 合作原则
        • 3.1.1.1 教学视频
        • 3.1.1.2 教学课件
      • 3.1.2 得体原则
        • 3.1.2.1 教学视频
        • 3.1.2.2 教学课件
      • 3.1.3 巩固练习
        • 3.1.3.1 巩固练习
    • 3.2 一般口语交际方式
      • 3.2.1 演讲的艺术
        • 3.2.1.1 演讲稿设计技巧:开头(PPT)
        • 3.2.1.2 演讲稿设计技巧:内容(PPT)
        • 3.2.1.3 演讲稿设计技巧:结尾(PPT)
        • 3.2.1.4 巩固练习
      • 3.2.2 讲故事
        • 3.2.2.1 儿童故事表演(一)
          • 3.2.2.1.1 教学视频
          • 3.2.2.1.2 教学课件
        • 3.2.2.2 儿童故事表演(二)
          • 3.2.2.2.1 教学视频
          • 3.2.2.2.2 教学课件
    • 3.3 教学参考资料
      • 3.3.1 教学参考资料:优秀演讲片段欣赏
        • 3.3.1.1 俞敏洪:人要像树一样活着
        • 3.3.1.2 梁植:我的偶像
        • 3.3.1.3 董仲蠡:教育的意义
        • 3.3.1.4 演讲开头精彩片段1
    • 3.4 实践练习
      • 3.4.1 实践练习1:奋斗话题
        • 3.4.1.1 优秀作品1:朱彤《用奋斗书写青春华章》
        • 3.4.1.2 优秀作品2:高雨涵《登奋斗云梯,书时代之华章》
      • 3.4.2 实践练习2:观察力话题
        • 3.4.2.1 优秀作品1:钱佳欣《培养观察力的重要性》
        • 3.4.2.2 优秀作品2:袁润《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 4 教学语言
    • 4.1 教学语言的特点
      • 4.1.1 教学视频
      • 4.1.2 教学课件
      • 4.1.3 巩固练习
    • 4.2 导入语
      • 4.2.1 教学视频
      • 4.2.2 教学课件
      • 4.2.3 巩固练习
    • 4.3 讲授语
      • 4.3.1 教学视频
      • 4.3.2 教学课件
      • 4.3.3 巩固练习
    • 4.4 提问语
      • 4.4.1 教学视频
      • 4.4.2 教学课件
      • 4.4.3 巩固练习
    • 4.5 教学参考资料
      • 4.5.1 案例:音乐课导入语(视频)
      • 4.5.2 案例:美术课导入语(视频)
      • 4.5.3 视频:半条被子
      • 4.5.4 案例:一堂音乐课(视频)
      • 4.5.5 案例:一堂美术课(视频)
    • 4.6 实践练习
      • 4.6.1 优秀作品1:《小螺号》导入语
      • 4.6.2 优秀作品2:教学微课
  • 5 教育语言
    • 5.1 教育口语“十要”
      • 5.1.1 教学视频
      • 5.1.2 教学课件
      • 5.1.3 巩固练习
    • 5.2 沟通语
      • 5.2.1 教学视频
      • 5.2.2 教学课件
      • 5.2.3 有效沟通策略:倾听(PPT)
    • 5.3 说服语
      • 5.3.1 教学视频
      • 5.3.2 教学课件
      • 5.3.3 巩固练习
  • 6 教师交际口语
    • 6.1 家访
      • 6.1.1 教学视频
      • 6.1.2 教学课件
  • 7 国家普通话等级考试培训学习资料
    • 7.1 普通话考试辅导
      • 7.1.1 认识普通话水平测试
        • 7.1.1.1 认识普通话水平测试视频
        • 7.1.1.2 认识普通话水平测试课件
      • 7.1.2 如何读好字词
        • 7.1.2.1 如何读好字词
        • 7.1.2.2 如何读好字词视频
        • 7.1.2.3 如何读好字词课件
      • 7.1.3 如何读好短文
        • 7.1.3.1 如何读好短文视频
        • 7.1.3.2 如何读好短文课件
      • 7.1.4 如何完成命题说话
        • 7.1.4.1 如何完成好命题视频
        • 7.1.4.2 如何完成好命题说话课件
    • 7.2 普通话考试练习材料
      • 7.2.1 单音节字词学习材料
      • 7.2.2 多音节词语学习材料
      • 7.2.3 朗读短文学习材料
        • 7.2.3.1 朗读作品1-10(朗读者:钱佳欣、陈彦竹)
        • 7.2.3.2 朗读作品11-20(朗读者:钱佳欣)
        • 7.2.3.3 朗读作品21-30(朗读者:郭仙、陈彦竹、钱佳欣、崔柏宣)
        • 7.2.3.4 朗读作品31-40(朗读者:郑稼霖、崔柏宣)
        • 7.2.3.5 朗读作品41-50(朗读者:钱佳欣、郭仙)
        • 7.2.3.6 朗读作品51-60(朗读者:钱佳欣)
      • 7.2.4 命题说话题目
    • 7.3 最新普通话测试流程视频
提问语

教学口语--提问语

一、提问语的含义

提问语,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钻研以加深理解的教学语言形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提问艺术,在恰当的时刻加以提问,并要求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训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能力。

二、提问语的类型

回忆性提问、分析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应用性提问、综合性提问和评价性提问等。

  • 【案例1】《图形的旋转》教学片段

师:回想一下,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旋转现象?

生:陀螺、车轮、风车、电风扇……

师:旋转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请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两个物体的旋转。(课件动画演示:1.钟表的转动;2.风车的转动。)

这个教学案例中,这位老师通过创设活动情境,提简单问题,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联系生活说一说旋转现象,营造鲜活有趣、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上课伊始就积极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回忆性提问

回忆性提问是一种检查学生已学知识,特别是具体的事实性知识、材料性知识的提问。这类提问只要求学生回忆具体的知识,并不要求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作出判断。

  • 【案例2】《轴对称图形》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片,先折一折,再画一画,看自己在这张正方形纸片上最多能画出几条对称轴?

师:你是怎样画的?画了几条?

生:4条。

师:非常好!那长方形呢?折折看,有几条对称轴?

生:2条。

师:为什么长方形对角线所在的直线不是长方形的对称轴,而正方形对角线所在的直线是正方形的对称轴呢?

生1:因为沿长方形对角线对折后,两边不能完全重合,所以这条直线不是长方形的对称轴;而正方形沿对角线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所以这条直线是正方形的对称轴。(学生边说边演示)

生2:因为长方形只是对边相等,邻边不相等,所以沿对角线对折后,两边不会完全重合;而正方形是四条边都相等,所以沿对角线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

师:你们很善于观察与思考!正因为如此,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而长方形只有2条对称轴。

这个案例中,老师让学生将长方形纸片对折,打开后发现多了条折痕,然后以这条折痕为切入点认识对称轴,引导学生进行操作、猜想、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有效地认识了对称轴的特征,学会了对折后沿折痕画出对称轴的方法,从而感知到不同的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的条数可能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分析性提问,这类提问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分析新学知识的结构、因素,理清事物的关系和前因后果。教师经常使用的关键词是为什么、哪些因素、什么原理、什么关系、得出结论、论证、证明、分析等。此类提问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一般适合年龄稍大、具有一定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学生。教师在学生回答这类提问时,应给予鼓励和帮助,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根据提问的技巧,提问语还可以分为启示提问、诱导提问、台阶提问、迂回提问等。

  1. 1.  启示提问

顾名思义,重在启示,准备讲授某一问题、道理,但又不直接讲授,而是通过提问引起学生思考,直至悟出某个道理,这样的提问方式,称为启示提问。运用启示提问可以采用声东击西、欲正故误、先虚后实、借古喻今等提问方法。

  • 【案例3】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墨子,在政治上主张和平、友好。当他听说楚惠王要攻打宋国就前去说服。墨子问楚惠王:“听说有这样一个人,自己有华美的车子不坐,却要偷人家的破车子坐;自己有绫罗绸缎不穿,却穿着偷来的破衣烂衫;自己有鸡鸭鱼肉不吃,却偷吃邻居的糟糠烂菜,你说这算什么人呢?”

楚惠王觉得好笑,脱口道:“这个人必定有喜欢偷窃的毛病。”

墨子继而大讲楚国地大物博,宋国地狭物贫,并推出一个结论:“你要攻打宋国,岂不也和偷盗者有相同的毛病。”

楚惠王理屈词穷,听从了墨子的劝阻,放弃了对宋国的进攻打算。

这个故事中,墨子就是采用启示提问的方法。通过类比的方法、启示提问的语言艺术,使他的主张得到楚惠王的采纳,从而使劝阻成功。

2.诱导提问

教师巧妙、恰当地提出一些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适时地把学生引导到教师要讲的问题上来,这就是诱导提问。

  • 【案例4】 如一位植物学教师,在讲到植物的“缺素症”时,巧妙地指出:“俗话说:种地‘粪大水勤,不用问人’。可是我们常常看到一种现象,就是有些田地,肥水充足,但植株并不繁茂,相反枝叶瘦弱,甚至有的叶片萎蔫、凋落,看一看又没有虫子危害,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至此,学生纷纷思考、猜测,但一时又找不到答案。于是,教师稍作分析后,自然地引出:“这是一种缺素症。”

第一,时机合适。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探索活动中。提问要与学生认知的进程相吻合,要在学生有疑、有思、欲问、欲解而又苦于不知如何表达时进行。

第二,难易恰当。

所提问题难易恰当,不贪大求全。若浅,缺乏引力,索然无味;若偏,抓不住重点,纠缠枝节;若深,高不可攀,“听”而生畏;若空,内容空泛,无从下手。只有难易恰当的提问,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第三,梯度分明。

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应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并且合理调配这些问题之间的坡度,带领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最终达到训练目的。

第四,密度合理。

提问设计要精简数量,直入重点。课堂上应当重视提问的密度、节奏。力求提问设计少而精,力戒平庸、烦琐的“满堂问”。可借鉴系统工程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合并、简化、删除,达到精简数量、加大容量和提高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