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服语
朋友们,你可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观点明确,好话说了一大堆,还是不能说服他人?其实,“说服”是高效的沟通,要改变他人的认知,要触动他人的情感;不仅要“善说”,还要让人“信服”“折服”“心悦诚服”,确实难度很大。
【案例1】当年刘邦率兵入函谷、破咸阳,入秦宫,见宫室帷帐,富丽堂皇,美女珍宝,不尽其数,便想留在宫中,享受一下当皇上的快乐。
樊哙气冲冲地说:“沛公是想得天下,还是想当富家翁?此宫中所有,皆秦所以亡天下也。愿公急还坝上,勿留宫中。”刘邦大为反感,不听。
张良赶来,对刘邦说:“只因秦王贪暴,你才取得了今天的胜利。我们既然为天下除去暴君,理应以节俭为本。现在刚进咸阳,如果又像秦王一样享乐,岂不等于助桀为虐!况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您听樊哙的话。”刘邦幡然醒悟,退出秦宫,还军坝上,从此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大家想一想:樊哙、张良讲的道理一样,为何效果不同?樊哙是“气冲冲地”质问,张良是讲秦国灭亡事实,讲现在要“节俭为本”。又假设像秦王一样享乐的后果。这是在点拨刘邦从治理天下出发“您该怎么做”,娓娓道来,丝丝入扣,以事说服,以理说服。所以刘邦欣然接受了。看来,说服人,要讲究方法和技巧。
一、 运用说服语的要求:(教师要具备的条件)
1. 讲究方法和技巧
要以事说服,以理说服,以情说服,这是“说服语的三个类型”。通过事实讲道理,讲的道理深入浅出,适时巧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2】陈国的夏征舒谋杀了陈灵公,楚国入侵陈国,杀夏征舒,还想借机灭陈。大臣们觉得灭掉陈国已是唾手可得了,因此纷纷前来向楚庄王朝贺。楚庄王注意到,满朝文臣武将皆喜气洋洋,惟有申叔时一句道喜的话都没说,脸上亦没有什么喜气之色。楚庄王责问他说:“夏征舒谋害国君,大逆不道,中原诸侯没有一个敢去过问,只有我主持正义,征讨了他。现在楚国将增加不少土地,群臣皆喜,只有你一声不响,难道这件事我做错了不成?”申叔时马上说:“哪里,哪里。我是为了一件案子无法裁决而伤脑筋,正想请示大王哩。”楚庄王问是什么事。申叔时说:“有人拉着一头牛,从别人的庄稼地里走过,践踏了人家的庄稼。田主一怒之下,把那头牛抢去,说什么也不还了。这桩案子要是大王来审,您将如何处理呢?”楚庄王说:“牵着牛践踏了别人的庄稼当然不好;可就为了这个,把人家的牛抢去,也太过分了。”说到这里,楚庄王猛然醒悟,于是召来陈国大夫,让他辅佐陈成公,重新立国。
申叔时没有正面回答楚庄王的问题,用牛的故事来打比方,旁敲侧击,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2.有值得信赖的人格
现代说服学有一种“寻因理论”,认为被说服者总是在寻找说服者的动机,他会想:“为什么要说服我?”“为什么这样说?”,从动机上来判断这个说服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从而决定是服从还是拒绝。由此可见,在说服教育中,学生对教师的品格、素质和动机是否信赖,决定着说服活动能否真正开展并取得成功。
《学记》说:“亲其师,信其道。”一个被学生所推崇的、所尊敬和爱戴的老师,他(她)的说服语就容易被学生接受。
3.充分了解、理解学生
在说服教育中也需要教师“知己知彼”,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这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理论。孔子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甚至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足见其备学生之细致认真。这样,充分了解学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
如何“知”学生?孔子的方法大致有二:第一,是“听其言”。这是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因为“不知言,无以知人也”。第二,是“观其行”。也就是把学生的一举一动置于教师的视野之下,全面细致地观察其行动,如孔子所言:“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
《论语▪先进》里记了这样一件事:子路问孔子: “听到鼓励的话就干起来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冉有也来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公西华问道:“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我弄不明白,想请教先生一下。”孔子说:“冉有做事缩手缩脚,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好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因材施教。教师只有了解、理解学生,才能在说服中“知己知彼”,引导对方分析利弊,舍弊求利。
世界上没有一片相同的叶子。我们面对的学生会有个性上的差异。在说服教育中,因材施教相当重要。我们要听取他(她)的想法,提出有效的建议,善于引导他(她)将认识落实到行动中,并适当地给予一点外力,进行激励,从而使他(她)积极行动起来。
下面我们做个练习:“有位同学作业潦草”,我们该怎样说服引导呢?
这一位老师很机智:他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先给学生看一本字迹工整的作业:“你看这位同学的作业写得怎么样?”这位学生看了一眼,没说什么。老师又拿出一本字迹不工整、错误较多的作业给他看,再问他:“你看这本怎么样?”这位同学看了后说:“跟我差不多。”“你再看看两本作业的名字。”这回同学疑惑了:“都是李林的?”老师抓住时机,诚恳地说:“差的一本是李林以前的作业,另外一本是他现在的作业。”老师亲切地说:“你现在的作业和去年李林的作业差不多,老师信你一定会像李林一样,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将作业写好。”
老师先提问,引起学生注意“两本作业”,一本好一本不好,老师再提问引导学生发现“两本作业出自同一人”,用事实导出说服内容。学生在发现中有所思,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悦纳的教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