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源远流长的社会主义思潮
    • 1.1 “社会主义”概念的由来
    • 1.2 世界社会主义思潮回眸
    • 1.3 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华文明相融相通
  • 2 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 2.1 人类向何处去
    • 2.2 现代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 2.3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 3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 3.1 空想社会主义者们的不成熟预见
    • 3.2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与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 3.3 《共产党宣言》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 4 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发展
    • 4.1 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
    • 4.2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 4.3 十月革命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
  • 5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 5.1 先进分子艰辛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 5.2 觉醒的年代 觉醒的中国
    • 5.3 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 6 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新阶段
    • 6.1 中国革命展现新面貌
    • 6.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
    • 6.3 毛泽东思想闪耀真理光芒
  • 7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7.1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 7.2 赋予社会主义以中国特色
    • 7.3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 8 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8.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 8.2 世界社会主义经历的严峻考验
    • 8.3 正确看待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成就与失误
  • 9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9.1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9.2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 9.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10.1 深刻理解“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 10.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 10.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 11 展望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新态势
    • 11.1 社会主义事业的永恒生命力
    • 11.2 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 11.3 守正创新 书写社会主义光明未来
  • 12 坚定理想信念 投身新时代伟大事业
    • 12.1 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
    • 12.2 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
    • 12.3 坚定制度自信 阔步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 13 阅读
    • 13.1 阅读
中国革命展现新面貌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工农武装割据】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队伍开赴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农村。在领导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毛泽东相继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深入分析了近代中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情,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整体战略思想。1938年11月,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从而确立了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的探索,创造性的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中华大地上,燃起星星之火,并终成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