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对内改革,搞活经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党目前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会议总的精神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放宽政策,进行改革,搞活经济。那么如何进行对内改革,搞活经济便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议题之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以安徽、四川等地率先开启的农村改革大潮席卷全国。农村改革的突破口是建立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夏秋之际,安徽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安徽省委做出把土地借给农民耕种,不向农民征统购粮的决策。这一决策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战胜了特大旱灾,还引发出一些农民包干到户的行动。
1978年12月,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在大包干契约上摁下手印。小岗生产队实行的“包干到户”当年就创造了“奇迹”,粮食总产达6.6万多公斤,是1966年至1970年5月的总和;交售给国家粮食1.25万公斤,超额完成任务近8倍,结束了20多年未向国家交售一粒粮的历史。四川省广汉县金鱼乡也在1978年秋实行包产到组。安徽、四川的农村改革很快得到云南、广东、贵州、河南、山东等省的响应,受到农民的欢迎,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人民日报》从1979年1月1日到3月上旬,陆续报道了上述几省农村改革的情况和经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纠正长期存在的管理高度集中和经营方式过分单一的弊端,使农民在集体经济中由单纯的劳动者变成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从而大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较好发挥劳动和土地的潜力。它在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将农民家庭承包经营的积极性和集体经济的优越性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因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在大包干契约上摁下手印。
【严宏昌】
严宏昌,1949年10月出生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一个贫苦的农家,原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大包干”发起者、领头人。1978年11月的一个深夜,在一间破草房里,严宏昌带着十几个农民,在一张分田到户的“生死契约”上摁下了红手印。就是他的这一举动,开启了中国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先河,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几年之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大锅饭”。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首先需要解放思想,加快推进改革创新,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打破惯性思维,不拘泥于老办法、老思路,创新思维,勇于改革,大胆实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将农民家庭承包经营的积极性和集体经济的优越性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因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从此,中国农村改革大潮势不可挡,奔腾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