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小康社会”概念的由来】
“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人们劳作不休,希望能够过上小康的生活。千百年来,小康生活一直是普通民众追求的理想生活。“小康”是对理想生活的一种朴素表达,反映了民众对丰衣足食的理想生活的向往。
邓小平最早提出“小康”。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他说:“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984年,他又进一步补充说:“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800美元。”
【总体小康的目标】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列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1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十五大报告提出,现在完全可以有把握地说,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度里,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件有伟大意义的事情。这将为国家长治久安打下新的基础,为更加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新的起点。
世纪之交,伴随着“九五”计划的完成,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步,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开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作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报告指出,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实践表明,只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就一定能够引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