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前寒武纪
    • 1.1 前寒武纪的划分
    • 1.2 前寒武系的特征
    • 1.3 前寒武纪的生命
    • 1.4 前寒武纪的岩石分布
  • 2 前寒武纪地质学
    • 2.1 前寒武纪地质学简介
    • 2.2 前寒武纪地质学的研究阶段
    • 2.3 前寒武纪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 3 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
    • 3.1 事件一:陆壳生长
      • 3.1.1 克拉通化
      • 3.1.2 超大陆
    • 3.2 事件二:构造体制转变
      • 3.2.1 板块构造
        • 3.2.1.1 大陆
        • 3.2.1.2 海洋
      • 3.2.2 板块大陆的两个问题
        • 3.2.2.1 蛇绿岩
        • 3.2.2.2 高压麻粒岩
    • 3.3 事件三:地球环境变化
  • 4 前寒武纪成矿作用
    • 4.1 太古庙-大氧化事件之前的成矿作用
    • 4.2 古元古代之后的成矿作用
  • 5 中国的前寒武纪陆块
    • 5.1 华北克拉通
    • 5.2 扬子板块
    • 5.3 塔里木克拉通
  • 6 从月球看前寒武纪
    • 6.1 月球形成的原因
    • 6.2 月球的构造
    • 6.3 月球发展的四个阶段
前寒武纪的生命

目前并未明了生物究竟起源于何时。在格陵兰西岸海外群岛曾发现一些古老石头,内含38亿年前的碳,可能是早期的有机物。此外在澳洲西部有一些保存良好的细菌,年代已超过34亿6000万年。目前已知最早的复杂多细胞生命型态,可能出现于大约6亿年前;而世界各地有许多5亿4200万年前到6亿年前之间的软件无壳动物化石,称为埃迪卡拉生物群(Ediacaran biota)。至于硬壳动物则出现于前寒武纪结束之后。

大约在5亿4400万年前,也就是前寒武纪的结尾,出现了许多不同型态的动物。这些动物群统称为小壳动物群(small shelly fauna),目前所知有限。寒武纪的极早期发生了寒武纪大爆发(生命型态的快速分化与数量增加),导致伯吉斯动物群(Burgess fauna)的出现。

埃迪卡拉生物群

埃迪卡拉纪又称震旦纪(6.2—5.4亿年前),最古老的动物遗迹可追溯至十亿年前,但最早的动物化石出现于约六亿年前的埃迪卡拉纪。埃迪卡拉动物群因为发现于南澳的埃迪卡拉山而得名。埃迪卡拉动物和今天的大多数动物不同,它们既没头、尾、四肢,又没嘴巴和消化器官,因此它们大概只能从水中摄取养份。大多的埃迪卡拉动物固著在海底,和植物十分相近,其他的则平躺在浅海处,等待营养顺水流而送上门来。埃迪卡拉动物化石出土越多,反而越没有规律。有几种化石比较像后来动物的先驱。

伯吉斯动物群

伯吉斯页岩在加拿大西北的英属哥伦比亚境内的落矶山脉。美国古生物学家查尔斯·都利特·沃尔科特于1909年首先发现。当地地质是黑色页岩,页岩中有成千种化石,这些化石群以保存生物软组织闻名于世,主要分布在幽鹤国家公园内的菲尔德,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化石区之一。年代约5.05亿年,相当于寒武纪中期。岩层厚度约161米,是目前最早的软组织化石群之一。

1909年美国古生物学家查尔斯·都利特·沃尔科特(Charles Doolittle Walcott)发现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南部的一个连接Field山和wapta山脊的西破,加拿大的伯吉斯页岩的软体动物化石是化石记录中保存精美的保存之一,有些标本所保存的肌肉、肠道和神经索清晰可辨认,是在特意的埋藏保存条件下形成的,时代为中寒武世,大约距今5.7亿年左右,是研究寒武纪生物爆发的一重大窗口,Walcott教授及其研究组一生共采集了6万余件伯吉斯动物群的化石标本。经他本人和其他学者数十年的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现生动物门类在伯吉斯动物群中都可以找到代表。另外还包括许多已经完全绝灭或分类位置不明的生物门类的代表。 

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