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前寒武纪
    • 1.1 前寒武纪的划分
    • 1.2 前寒武系的特征
    • 1.3 前寒武纪的生命
    • 1.4 前寒武纪的岩石分布
  • 2 前寒武纪地质学
    • 2.1 前寒武纪地质学简介
    • 2.2 前寒武纪地质学的研究阶段
    • 2.3 前寒武纪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 3 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
    • 3.1 事件一:陆壳生长
      • 3.1.1 克拉通化
      • 3.1.2 超大陆
    • 3.2 事件二:构造体制转变
      • 3.2.1 板块构造
        • 3.2.1.1 大陆
        • 3.2.1.2 海洋
      • 3.2.2 板块大陆的两个问题
        • 3.2.2.1 蛇绿岩
        • 3.2.2.2 高压麻粒岩
    • 3.3 事件三:地球环境变化
  • 4 前寒武纪成矿作用
    • 4.1 太古庙-大氧化事件之前的成矿作用
    • 4.2 古元古代之后的成矿作用
  • 5 中国的前寒武纪陆块
    • 5.1 华北克拉通
    • 5.2 扬子板块
    • 5.3 塔里木克拉通
  • 6 从月球看前寒武纪
    • 6.1 月球形成的原因
    • 6.2 月球的构造
    • 6.3 月球发展的四个阶段
扬子板块

扬子板块是我国南部地区相对稳定的大地构造单元,槽台理论称之为扬子地台或扬子准地台。现今其主体包括从川滇东部到江浙沿海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北以半仓山、大巴山、大洪山与秦岭为界;东北沿郯庐断裂和嘉山一响水断裂与华北板块相接;西界大体沿青藏高原和横断山东缘展布;其东南界大致在雪峰山之东和江山一绍兴深断裂一线。

扬子板块大约在7亿年前的晚元古代末克拉通化,形成陆壳板块。在古生代阶段表现为相对稳定、独立活动的板块。晚古生代末与周围板块相继碰撞、焊接成为统一的中国大陆板块。中新生代作为组成中国大陆的地块进人板内构造发展阶段。

扬子板块基底形成阶段

近年来,在扬子板块的核心部分四川盆地周边测得一批较老的年龄数据,如盆地东北缘的崆岭群>2000Ma;西南缘的川西康定群>2200Ma;川西会理及云南米易等地的河口群1700~1900Ma的变质年龄数据。同时,盆地内部的基底航磁资料与周边古老地层有相似的异常,表明扬子板块的核部都是由>1700Ma的下元古界及上太古界构成。扬子板块基底岩系主要由变质较深的太古宇一下元古界和浅变质的中、上元古界组成。板块基底的形成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演化过程。

      太古宙一早元古代岩系特征及吕梁期古构造

扬子板块基底中存在的最古老的岩系是下元古界或时代更早的太古宇杂岩和深变质的结晶岩系,主要分布在川中陆块、江汉陆块和南黄海陆块三个微型陆块区以及康滇地区,它们组成了扬子板块最古老的基底。

早元古代末期的吕粱运动对扬子板块基底构造有重要而广泛的影响,它使早元古代和时代更老的地层发生褶皱、变质,甚至出现花岗岩化和混合岩化,形成了三个微型陆块,完成了早前寒武纪地壳的演化。之后,扬子板块基底构造的发展主要是以这三个微型陆块为核心不断向外增生扩大的过程。

       中元古代岩系特征及四堡期古构造

中元古界在扬子板块分布普遍。吕粱运动(龙川运动)后,扬子板块古构造格局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以板块西部微型陆块为核心,其四周分布着边缘海和岛弧,再向外侧是当时的大洋区。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微古植物、叠层石及同位素年龄资料,各地区中元古界基本上均可进行对比。

板块西部康滇地区的中元古界呈近南北向狭长条带发育。据骆耀南(1983)研究,这里可分为三个不同的构造一岩相带:西带出露盐边群,下部为角闪片岩、绿泥片岩、变质玄武岩及细碧岩为主,夹玄武质熔岩、角砾岩、变质中酸性火山岩及碧玉硅质岩,上部为凝灰质砂岩、板岩,组成复理石层。厚达9000余米,构成深海沟带;东带在凉山峨边(峨边群)、泸沽(登相营群)、会理(会理群)、东川(昆阳群)一带,岩系以发育大量富含叠层石的碳酸盐岩与具波痕、斜层理的石英岩以及泥质类复理石沉积组合为共同特征,夹少量中基性和酸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代表陆棚浅海一滨海边缘海沉积;中带在冕宁、西昌、米易、元谋地带,火山岩发育,代表这期的火山岩有:昆阳群黑山头组富良棚段的拉斑和钙碱系列的玄武—安山质火山岩。从活动论观点分析,西带代表弧前盆地沉积带,中带相当火山岛弧带,东带属弧后盆地沉积带,推测西带以西,此阶段可能为大洋环境。应当指出。会理群和昆阳群分布在康定群之东呈南北向展布,并夹持于安宁河一元谋断裂与小江断裂之间;两群的构造线一般为南北向至北北东向;切割了前期构造,所夹火山岩富含碱质,具有双模式特点,这些迹象表明,昆明—会理地带曾出现过裂陷槽。因此,我们可以推断。沟、弧往系统可能是在裂陷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晚元古代岩系特征及晋宁期古构造

四堡运动之后,扬子地区在古地理、古构造格局上发生了重大变革,围绕川中微型陆块外侧的海槽活动带大都消失或大为缩小,陆块和古岛联成一片。

板块西部西冒一流口一带,形成了近南北向狭长的断陷谷地一川滇谷地。川滇谷地在会理地区发育天宝山组,下部为变质流纹岩夹流纹质晶屑凝灰岩,与下伏会理群呈不整合接触;中部为变质砂、粉砂岩及千枚岩;上部为流纹斑岩。总厚1800--2900m。

板块北部,海槽带已向北迁移到大巴山之北,其中发育凝灰质碎屑泥质复理石沉积组合。古大巴山之南形成两个近东西向分布的山闻盆地——马槽园盆地和京山盆地。在前一盆地中沉积了以马槽园组为代表的岩系,以砾岩为主,夹板岩及碳酸盐岩。砾石成分复杂,分选性及磨圆度都较差,分布局限,厚度2700m。

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