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印度洋海啸
-
2 印度洋海啸
-
3
什么是海啸?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
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惊人。
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10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由于以上原因,如果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关注印度洋大海啸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一般简称印度洋海啸或南亚海啸,发生于2004年12月26日,是一场由8.9级大地震激起的冲天海啸,震中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近海(北纬3.9度、东经95.9度),位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交界部位,地震引发海啸高达十余米,席卷东南亚、南亚、非洲等12国,波及印度洋东、北、西侧海岸,范围远至波斯湾的阿曼、非洲东岸索马里及毛里求斯、留尼汪等国,地震及震后海啸对东南亚及南亚地区造成巨大伤亡,在印度夺去约一万人性命、斯里兰卡四万余人遇难,而印尼的死伤人数为23万人之多,造成有史以来最大的海啸劫难。
此次地震是近40年来全世界最强烈的地震之一,地震引发的海啸也是印度洋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海啸灾难共造成约23万人死亡或失踪,其中包括数千名外国游客,经济损失超过100亿美元。
在此次地震引发的海啸灾难中,印尼、斯里兰卡、印度和泰国灾情最为严重。印尼有近17万人死亡或失踪,其中亚齐省死亡人数达12万,20万人流离失所。斯里兰卡有3.5万多人死亡或失踪,10万多座房屋被毁坏,上百万人流离失所。印度有1万多人死亡,5000多人失踪。泰国有近5400人丧生,2800多人失踪。
事发地点位于旅游热点附近,加上正值圣诞节的旅游旺季,受灾地区聚集了大量的本地居民和游客;很多旅客成了这次灾难的受害者。地震引发巨大的海啸席卷了印度洋沿岸地区,但在太平洋沿岸,只看到海面的轻微起伏。
最新数字显示,此次地震和海啸已导致超过29.2万人罹难(已证实),当中三分一是儿童,因为他们对可能发生的疫症的抵抗力较低。另外,海啸把很多在海边工作的当地人和在沙滩享受假期的旅客卷到海底,因此这次地震导致不少人失踪。
印尼海啸是如何发生的──挠曲效应
印尼西北部是印澳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处,这个俯冲带叫做巽他岛弧。在巽他西北部,比较年轻的大洋板块(0.4亿年)向苏门答腊离岸处向下斜插,据对珊瑚生长环的研究,这里在1833和1861年曾发生8级以上的地震。在岛弧东部,相对较老的大洋板块(1亿年)向爪哇离岸处向下斜插,这里地震相对较少。
印澳板块的下潜速度相当于手指甲的生长速度,约为6厘米/年。在印澳板块向下牵引下,上覆的大陆板块弯曲拱起。年复一年,积聚的应变能越来越大,当刚性岩石的弯曲到达一定限度超过板块承受力,大陆板块就会反弹至原位,将长时间积蓄的能量集中释放出来,形成俯冲逆断层型地震(即断层的上部上移)。两个板块上部的海水相应地形成波峰和波谷。2004年12月的地震震中在棉兰西约320千米处,在9小时内自苏门答腊到安达曼群岛弧发生了14次5.7~7.3级余震)。地震产生的一股波浪向东撞击印尼近海(亚齐省),另一股波长约100千米、波高仅数十厘米的波浪以时速800千米在深水中向西运动。向东的波浪到达浅水区,能量受到压缩,波速减至每小时数十千米,波长减至约5千米,而波高则升到数十米。据日本学者现场测定,亚齐的海啸波高曾达到34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