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地球的起源
    • 1.1 地球的形成
    • 1.2 板块构造学说
    • 1.3 地球内部构造
    • 1.4 板块构造的理论
    • 1.5 板块的运动
  • 2 地球的资源
    • 2.1 金属矿产资源
    • 2.2 非金属矿产资源
    • 2.3 能源发展战略
    • 2.4 土地资源
    • 2.5 水资源
    • 2.6 森林资源
    • 2.7 生物多样性资源
  • 3 生命的起源
    • 3.1 最早的地球生命
    • 3.2 生物的进化
    • 3.3 人类的诞生
    • 3.4 守护生命机制
  • 4 自然灾害
    • 4.1 地震的预报
    • 4.2 全球地震震中分布
    • 4.3 印度洋海啸
    • 4.4 汶川地震
    • 4.5 不得不学的地震防范知识
  • 5 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地球
    • 5.1 人与地球的关系
    • 5.2 全球变暖
    • 5.3 气候异常
    • 5.4 环境污染
    • 5.5 节能减排
    • 5.6 提出绿色生活方式
汶川地震
  • 1 汶川地震
  • 2 汶川地震
  • 3

汶川大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1秒(协调世界时5月12日06时28分04.1秒),震中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境内、四川省省会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90千米处。根据中国地震局的数据,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级达8.0Ms、矩震级达8.3Mw,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公里。地震烈度可能达到11度。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多个亚洲国家。北至北京,东至上海,南至香港、泰国、台湾、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截至2009年5月25日10时,共遇难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其中四川省68712名同胞遇难,17921名同胞失踪,共有5335名学生遇难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地震。2008年5月19日,汶川大地震为期三日的全国哀悼日开始。

汶川大地震 - 成因

中国权威部门看法

中国地质调查局召开汶川地震及其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情况分析会,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及其下属的地质所、地质力学所等单位专家根据调查监测和评价研究结果,对灾情进行“会诊”初步形成三个结论。

一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二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可能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

三是浅源地震。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坏性巨大。

中国专家普遍认为

四川盆地由5500万年来自印度次大陆向亚洲大陆推挤的造山运动而来,属地震频繁区。地震专家普遍认为引发地震的原因在于龙门山断裂带。当时印度板块往北推进,向亚洲板块挤压并不断地向亚洲板块下插入,导致青藏高原迅速上升,并在高原的边缘形成了地震多发的断裂带,其中就包括龙门山断裂带。

汶川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上,这一地震带非常活跃,半个世纪以来已发生7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多达10余次,距离汶川不远的松潘附近地区曾于1938年和1976年发生过7级以上的大地震。

不过,也有专家推断中国推动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修建的大量水库可能诱发地震,其中四川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总工程师范晓称这次地震有可能是紫坪铺水库蓄水引发的。

外国专家看法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报告指“地震是由四川盆地西北边缘东北向逆断层或冲断层运动所致。震中与震源机制与龙门山断层或与其构造相关的断层运动结果一致。由于地壳物质缓慢从青藏高原向东移动,遇四川盆地和中国东南部坚硬地壳而汇聚,产生构造压力,导致地震的发生。”而从洲际的规模上看,这次地震缘于印度板块以每年5厘米的速度向北朝欧亚板块的碰撞。

日本专家分析,地震造成的地下断层在长约120千米、宽约40千米的范围内剧烈运动。断层自东北向西南位移,从深度约11千米处开始移动,约45秒后整个断层进行位移。最严重处断层错位约有3.4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