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静态过程
-
1 视频
-
2
上一节
下一节
古代人类早就学会了取火和用火,但是后来才逐渐探究热、冷现象本身,直到17世纪末人们普遍还不能正确区分温度与热量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在当时热质说的“统治”下,人们误认为物体的温度高是由于储存的“热质”多。
热质说是在18世纪发展起来的用于解释燃烧和热现象的一种错误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热是一种无质量的流体,称为热质;物体的冷热程度由其所含热质多少决定,物体吸收热质温度升高,失去热质温度降低;热质会由温度高的物体流到温度低的物体,可以穿过固体或液体的孔隙;热传递是由于热质的流动。
热质说在法国的拉瓦锡于1772年用实验推翻燃素说之后开始盛行,他在《化学基础》一书中把热质列为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之一。拉瓦锡曾致力于使热质说成为完善的理论。热质说流行并长期影响人们的思想是有原因的,主要是因为其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一方面,热质说能够方便地解释当时大部分的热学现象。另一方面,18世纪中后期,英国的瓦特根据热质说改进了蒸汽机;19世纪初,英国的道尔顿建立的气体分子模型包含热质概念;法国的傅里叶基于热质说建立了热传导理论;后来,法国的卡诺根据热质传递及热质守恒规律得出了卡诺定理。热质说的各种成功,使人们相信其正确性,并在早期热学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却终究被证明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