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搜索结果
-
1 绪论
-
2 质点运动学
-
2.1 质点的位矢
-
2.2 质点的运动方程和轨道方程
-
2.3 位移
-
2.4 速度
-
2.5 加速度
-
2.5.1 加速度(一)
-
2.5.2 加速度(二)
-
2.6 运动学中的两类问题
-
2.6.1 已知运动学方程求速度和加速度
-
2.6.2 已知加速度求速度和运动学方程
-
3 质点动力学
-
3.1 四种基本作用力
-
3.2 牛顿运动定律
-
3.3 常见的作用力
-
3.4 牛顿定律的应用
-
3.4.1 牛顿定律的应用(一)
-
3.4.2 牛顿定律的应用(二)
-
3.4.3 牛顿定律的应用(三)
-
3.5 伽利略相对性原理
-
3.5.1 伽利略变换
-
3.5.2 伽利略力学相对性原理
-
3.6 惯性力
-
3.6.1 惯性力(一)
-
3.6.2 惯性力(二)
-
3.6.3 惯性力(三)
-
3.6.4 惯性力(四)
-
3.7 狭义相对论
-
3.7.1 狭义相对论的建立
-
3.7.2 相对论效应(一)
-
3.7.3 相对论效应(二)
-
3.7.4 狭义相对论原理(一)
-
3.7.5 狭义相对论原理(二)
-
3.7.6 洛伦兹坐标变换(一)
-
3.7.7 洛伦兹坐标变换(二)
-
3.7.8 洛伦兹时空观
-
3.7.9 相对论速度变换
-
4 运动定理
-
4.1 冲量与动量
-
4.1.1 冲量和动量
-
4.1.2 质点的动量定理
-
4.1.3 质点系动量定理
-
4.1.4 质点系动量守恒
-
4.1.5 质心
-
4.1.6 质心运动定理
-
4.1.7 火箭飞行问题
-
4.2 功与能
-
4.2.1 能量的类型
-
4.2.2 功和功率(一)
-
4.2.3 功和功率(二)
-
4.2.4 动能定理
-
4.2.5 保守力
-
4.2.6 势能(一)
-
4.2.7 势能(二)
-
4.2.8 内力做功的特点
-
4.2.9 功能原理
-
4.2.10 机械能守恒(一)
-
4.2.11 机械能守恒(二)
-
4.3 相对论
-
4.3.1 动量和质量
-
4.3.2 动能
-
4.3.3 冲量与功
-
4.3.4 质能关系
-
4.3.5 能量与动量的关系
-
4.4 冲量矩与角动量
-
4.4.1 角动量
-
4.4.2 力矩的定义
-
4.4.3 角动量定理(一)
-
4.4.4 角动量定理(二)
-
4.4.5 质点系的角动量
-
4.4.6 质点系的角动量定理
-
4.4.7 角动量守恒
-
4.5 对称性
-
5 刚体力学
-
5.1 刚体的基本运动
-
5.2 刚体定轴转动的描述
-
5.3 刚体的角动量
-
5.3.1 刚体的角动量
-
5.3.2 转动惯量
-
5.3.3 刚体角动量定理(一)
-
5.3.4 刚体角动量定理(二)
-
5.3.5 刚体角动量定理(三)
-
5.3.6 角动量守恒
-
5.4 刚体的动能
-
5.4.1 刚体的动能
-
5.4.2 刚体转动的功能原理
-
5.5 刚体定点转动
-
5.5.1 刚体定点转动
-
5.5.2 定点转动刚体的角动量守恒
-
5.6 进动
-
5.7 刚体平面平行运动
-
5.7.1 刚体平面平行运动
-
5.7.2 刚体平面平行运动的应用
-
6 热力学平衡态
-
6.1 热力学系统及研究方法
-
6.2 平衡态
-
6.3 热力学第零定律和状态参量
-
6.4 温度和温标
-
6.5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
6.6 理想气体压强和温度
-
6.6.1 理想气体压强和温度(一)
-
6.6.2 理想气体压强和温度(二)
-
6.7 分子热运动的速度和速率统计分布规律
-
6.7.1 分子速率分布函数(一)
-
6.7.2 分子速度分布函数(二)
-
6.7.3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
-
6.7.4 分子速率分布
-
6.7.5 分子热运动的能力统计分布规律
-
6.7.6 外力场中粒子数密度分布
-
6.7.7 能量均分定理
-
6.8 涨落现象
-
7 热力学
-
7.1 准静态过程
-
7.2 内能、功、热和热力学第一定律
-
7.3 热容
-
7.4 循环过程
-
7.4.1 循环过程(一)
-
7.4.2 循环过程(二)
-
7.5 热力学第二定律
-
7.5.1 热力学第二定律(一)
-
7.5.2 热力学第二定律(二)
-
7.6 熵
-
7.7 熵的统计学意义
-
7.7.1 玻尔兹曼关系
-
7.7.2 热力学第二定律统计意义
-
7.7.3 自组织现象
-
8 静电场
-
8.1 电荷
-
8.2 库仑定律
-
8.3 电场
-
8.3.1 点电荷电场
-
8.3.2 线分布电荷电场
-
8.3.3 面分布电荷电场
-
8.4 高斯定理
-
8.4.1 电场线
-
8.4.2 电通量
-
8.4.3 高斯定理
-
8.4.4 高斯定理的应用(一)
-
8.4.5 高斯定理的应用(二)
-
8.5 环路定理
-
8.6 电势
-
8.6.1 电势(一)
-
8.6.2 电势(二)
-
8.6.3 电势梯度
-
9 导体电学
-
9.1 导体经典平衡性质
-
9.1.1 导体的电场与电势
-
9.1.2 导体上的电荷分布(一)
-
9.1.3 导体上的电荷分布(二)
-
9.2 电容及电容器
-
9.3 电流
-
9.4 稳恒电场
-
9.4.1 稳恒电场(一)
-
9.4.2 稳恒电场(二)
-
9.5 电源
-
10 电介质
-
10.1 电介质及其极化
-
10.2 极化强度
-
10.2.1 极化强度
-
10.2.2 极化电荷密度
-
10.3 介质中的高斯定理
-
10.3.1 介质中的静电场
-
10.3.2 介质中的高斯定理
-
10.3.3 电介质中高斯定理的应用(一)
-
10.3.4 电介质中高斯定理的应用(二)
-
10.4 介质边界两侧的静电场
-
10.4.1 电介质中边界两侧电场强度关系
-
10.4.2 电介质中边界两侧电位移矢量关系
-
10.5 静电场的能量
-
10.5.1 电场能量密度
-
10.5.2 电荷系统的静电能
-
10.5.3 电势能和静电能的对比
-
11 稳恒磁场
-
11.1 磁场和磁感应强度
-
11.1.1 磁场
-
11.1.2 磁感应强度(一)
-
11.1.3 磁感应强度(二)
-
11.1.4 磁感应强度(三)
-
11.2 毕奥萨伐定律
-
11.2.1 毕奥萨伐定律
-
11.2.2 毕奥萨伐定律应用(一)
-
11.2.3 毕奥萨伐定律应用(二)
-
11.2.4 毕奥萨伐定律应用(三)
-
11.3 磁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
-
11.3.1 磁场的高斯定理
-
11.3.2 安培环路定理
-
11.3.3 安培环路定理的应用(一)
-
11.3.4 安培环路定理的应用(二)
-
11.4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
11.4.1 磁场对载流导体的作用(一)
-
11.4.2 磁场对载流导体的作用(二)
-
11.4.3 磁矩
-
11.4.4 安培力的功
-
11.4.5 霍尔效应
-
12 磁介质
-
12.1 顺磁性和抗磁性
-
12.2 磁化强度和磁化电流
-
12.2.1 磁介质的磁化强度
-
12.2.2 磁化电流(一)
-
12.2.3 磁化电流(二)
-
12.2.4 磁化电流(三)
-
12.3 介质中的磁场和磁场强度
-
12.3.1 介质中磁场的高斯定理
-
12.3.2 介质中磁场的安培环路定理
-
12.3.3 磁介质的磁化率和磁导率
-
12.4 铁磁质
-
12.5 电场和磁场的相对性
-
13 变化的电磁场
-
13.1 电磁感应定律
-
13.1.1 电磁感应现象
-
13.1.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理和楞次定律
-
13.1.3 电磁感应的应用
-
13.2 动生电动势
-
13.2.1 动生电动势
-
13.2.2 动生电动势的应用
-
13.3 感生电动势 感应电场
-
13.3.1 感生电动势
-
13.3.2 感生电动势的性质
-
13.3.3 感生电动势的计算(一)
-
13.3.4 感生电动势的计算(二)
-
13.3.5 感生电动势的应用
-
13.4 自感和互感
-
13.4.1 互感现象
-
13.4.2 自感现象(一)
-
13.4.3 自感现象(二)
-
13.5 电容和电感电路中的暂态电流
-
13.5.1 RL电路
-
13.5.2 RC电路
-
13.5.3 LC电路
-
13.5.4 LRC电路
-
13.6 磁场能量
-
13.7 位移电流
-
13.7.1 位移电流
-
13.7.2 全电流
-
13.7.3 全电流定律
-
14 振动
-
14.1 简谐振动
-
14.2 简谐振动的运动学描述和特征量
-
14.2.1 简谐振动的运动学特征量
-
14.2.2 简谐振动的运动学描述(一)
-
14.2.3 简谐振动的运动学描述(二)
-
14.3 振动的合成
-
14.3.1 同方向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
-
14.3.2 同方不向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
-
14.3.3 同频率垂直简谐振动的合成
-
14.3.4 不同频率垂直简谐振动的合成
-
14.4 阻尼振动
-
14.5 受迫振动
-
15 机械波
-
15.1 机械波运动学描述和特征量
-
15.1.1 机械波运动学特征量
-
15.1.2 机械波运动学描述
-
15.1.3 机械波运动学描述的应用
-
15.2 波动方程
-
15.3 波的能量
-
15.3.1 波的能量
-
15.3.2 波的能流密度
-
15.4 多普勒效应
-
15.4.1 多普勒效应
-
15.4.2 多普勒效应的应用
-
15.5 惠更斯原理
-
15.5.1 惠更斯原理
-
15.5.2 折射和反射
-
15.5.3 透射波和反射波的相位关系
-
15.6 波的叠加干涉
-
15.6.1 波的叠加干涉
-
15.6.2 波的叠加和干涉的应用
-
15.6.3 驻波
-
15.6.4 简正模
-
16 电磁波
-
16.1 电磁波的性质
-
16.2 电磁波的能量和动量
-
16.2.1 能流密度
-
16.2.2 动量、辐射、压强
-
16.3 电磁波谱
-
17 光的偏振
-
17.1 原子发光
-
17.1.1 原子发光模型
-
17.1.2 光波列的频谱宽度
-
17.2 自然光和偏振光
-
17.3 偏振片 马吕斯定律
-
17.4 反射和折射时光的偏振
-
17.4.1 布儒斯特定律
-
17.4.2 偏振片的应用
-
17.5 双折射现象
-
17.5.1 双折射现象
-
17.5.2 寻常光和非寻常光
-
17.5.3 晶体的主折射率正晶体、负晶体
-
17.5.4 用惠更斯作图法说明双折射现象(一)
-
17.5.5 用惠更斯作图法说明双折射现象(二)
-
17.6 光振动的叠加 波片
-
17.6.1 玻片(一)
-
17.6.2 玻片(二)
-
17.6.3 圆和椭圆偏振光的检偏
-
17.7 人工双折射旋光
-
18 光的干涉和衍射
-
18.1 光波的相干叠加
-
18.2 双缝干涉
-
18.3 薄膜干涉
-
18.3.1 薄膜干涉(一)
-
18.3.2 薄膜干涉(二)
-
18.3.3 相干条件
-
18.4 薄膜的等倾干涉
-
18.4.1 等倾干涉(一)
-
18.4.2 等倾干涉(二)
-
18.4.3 增透膜增反膜
-
18.5 薄膜的等厚干涉
-
18.5.1 劈尖干涉(一)
-
18.5.2 劈尖干涉(二)
-
18.5.3 牛顿环
-
18.6 偏振光的干涉
-
18.6.1 偏振光的干涉(一)
-
18.6.2 偏振光的干涉(二)
-
18.7 光栅干涉
-
18.7.1 光的衍射
-
18.7.2 惠更斯夫琅禾费衍射
-
18.7.3 单缝夫琅禾费衍射(一)
-
18.7.4 单缝夫琅禾费衍射(二)
-
18.7.5 单缝夫琅禾费衍射(三)
-
18.7.6 双缝夫琅禾费衍射(一)
-
18.7.7 双缝夫琅禾费衍射(二)
-
18.8 夫琅禾费衍射
-
18.8.1 光栅衍射(一)
-
18.8.2 光栅衍射(二)
-
18.8.3 光栅衍射(三)
-
18.8.4 光栅分辨本领
-
18.9 夫琅禾费圆孔衍射
-
19 量子光学基础
-
19.1 热辐射
-
19.2 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说
-
19.3 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散射
-
19.4 氢原子理光谱 玻尔理论
-
20 量子力学基础
-
20.1 德布罗意物质波
-
20.1.1 德布罗意物质波假设
-
20.1.2 德布罗意波的实验验证
-
20.2 波函数
-
20.2.1 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
20.2.2 波粒二象性
-
20.2.3 态叠加原理
-
20.3 不确定性关系
-
20.3.1 位置和动量的不确定关系
-
20.3.2 不确定关系与粒子的零点能
-
20.3.3 能量和时间的不确定关系
-
20.4 薛定谔方程
-
20.4.1 薛定谔方程的建立
-
20.4.2 定态薛定谔方程
-
20.5 力学量算符的本征值问题
-
20.6 薛定谔方程的应用
-
20.6.1 一维无限深势阱(一)
-
20.6.2 一维无限深势阱(二)
-
20.6.3 一维谐振子
-
20.6.4 一维散射
-
20.6.5 扫描隧穿显微镜
-
20.7 氢原子量子理论
-
20.7.1 氢原子的薛定谔方程
-
20.7.2 氢原子的量子数、能量和角动量
-
20.7.3 塞曼效应
-
20.7.4 氢原子的径向波函数
-
20.7.5 氢原子的角向波函数
-
20.8 电子自旋 泡利不相容原理
-
20.8.1 电子自旋
-
20.8.2 泡利不相容原理
选择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