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介绍
结构抗震设计

主讲教师:侯炜

教师团队:共6

  • 郭子雄
  • 侯炜
  • 胡红松
  • 刘阳
  • 叶勇
  • 周素琴

第3期

2020-10-25 20:272021-01-20 20:27

学校: 华侨大学
开课院系: 土木学院
专业大类: 土木工程
开课专业: 结构抗震设计
课程英文名称: Seismic design of structures
学分: 2
课时: 36
课程介绍
结构抗震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综合性强,概念多,设计多学科知识,是一门较难掌握的课程。本课程适用于大四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开设这门课,是要系统而全面的介绍地震学基础,结构抗震的专业知识,设计理念和思想。通过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具备扎实的结构抗震概念和创新能力,具备解决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的能力等。
教师团队

郭子雄

职称:教授

单位:华侨大学

部门:土木工程学院

职位:院长

侯炜

职称:副教授

单位:华侨大学

部门:土木工程学院

胡红松

职称:教授

单位:华侨大学

部门:土木工程学院

刘阳

职称:教授

单位:华侨大学

部门:土木工程学院

职位:副院长

叶勇

职称:副教授

单位:华侨大学

部门:土木工程学院

周素琴

职称:讲师

单位:华侨大学

部门:土木工程学院

教学理念

结构抗震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综合性强,概念多,设计多学科知识,是一门较难掌握的课程。开设这门课,是要系统而全面的介绍地震学基础,结构抗震的专业知识,设计理念和思想。通过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具备扎实的结构抗震概念和创新能力,具备解决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的能力等。

古代谚语:“授之以鱼,足解一日之饥;授之以渔,足食终身之鱼。”为了可以达到“授之于渔”的目的,我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成长,而非单一的完成教学任务,注重教学质量,如在本课程的教学中,采用重视结构概念,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到了什么”,“理解了多少”。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就必须讲得概念清晰和生动有趣,遇到贴切的实例和素材注意搜集。二是注重目标导向,也就是注重“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学生的目标要以学生能力为评价指标,在课程教学考核时,综合考虑期末成绩、单元小测、作业和平时表现等。全面的考核也能使学生为中心的宗旨得以真正体现。三是持续改进。随着学生和校内外环境的变化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只有不断完善和改进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此外,打铁还需自身硬,想要更好的教授育人,必须不断提升自我知识水平和能力。

教学特色

本课程的特色之处主要表现为:(1)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对抽象的概念进行生动、有趣的讲解;尽可能把枯燥的知识通过插图和动画等丰富的形式表现出来。(2) 内容源于教材,但又丰富于教材。注重概念与内涵的理解,知识理解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3) 课件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在交互的过程中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对知识本身的理解。(4)注重把具有前瞻性、重要性的抗震科研成果引入到课堂中来。(5)适当介绍和演示工程设计和结构分析软件,让学生对解决实际工程设计和分析工作做进一步了解。

参考教材
  1.  王社良编著,《抗震结构设计》,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

  2.  吕西林等编著,《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实例》,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Williams, A.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and bridges>土木工程专业原版教材,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4.  V. V. Bertero, Introduction to Earthquake Engineering (http://nisee.berkeley.edu,http://www.eerc.berkeley.edu/)

  5.  T.Paulay(新西兰)等著,戴瑞同等译,《钢筋混凝土和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

  6.  梁兴文编著,《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11年

  7.  刊物《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土木工程学报》、《建筑结构学院》等

教学大纲、学习目标及要求

                                  

 

课程编号:

 
 

0000044/0000045

 
 

课程性质:

 
 

必修

 
 

课程名称:

 
 

结构抗震设计

 
 

学时/学分:

 
 

36/2

 
 

英文名称:

 
 

Seismic Design of Structures

 
 

考核方式:

 
 

闭卷笔试

 
 

选用教材:

 
 

《抗震结构设计》(第4版),王社良主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

 
 

大纲执笔人:

 
 

 

 
 

先修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基本结构原理,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设计,钢结构基本原理,土力学,基础工程等

 
 

大纲审核人:

 
 

郭子雄

 
 

适用专业:

 
 

理工科专业

 

 

 

一、教学目标

《结构抗震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地震学基础知识、场地、地基与基础、抗震设防目标与设计方法、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地震作用计算、抗震概念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抗震设计要点等基本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能够具备结构抗震概念设计思想,理解获取有效抗震结构体系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要求、方法和步骤,能够熟练应用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确定结构受到的地震作用。在此基础上,具备对常规结构类型(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等)和结构体系(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等)建筑进行抗震设计的能力。

教学目标2:理解地震震害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初步具备对既有结构抗震性能进行简单评估的能力,能发现既有结构的安全隐患,了解既有建筑结构抗震加固的常规办法,在此基础上,初步具备对既有结构进行抗震性能评定并提出加固方法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土木工程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

 
 

指标点1.3:能将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土木工程专业复杂问题的分析、设计和优化。

 
 

教学目标1

 
 

2、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指标点7.2:  能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复杂问题的工程实践,评价其资源利用效率、噪声影响、废物处置方案和安全防范措施,判断施工阶段、使用阶段或营运阶段中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损害的隐患。

 
 

教学目标2

 

 

三、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 导论

地震及地震灾害,地震灾害的划分方法(直接灾害、次生灾害),地震灾害的事例与分析,世界和中国的地震活动背景,防御及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地震预报三要素(时间、地点、强度),地震预报的划分(中长期预报和短临预报),地震预报的现状,工程抗震设防,抗震设防区划,抗震设防水准,既有建筑的抗震鉴定和加固。

 [重点]地震灾害的分类,地震灾害事例的理解,工程抗震设防。

 [难点]抗震设防区划,抗震设防水准,地震灾害事例与分析,地震预报的正确理解,抗震加固的作用。

要求学生:

1.掌握地震灾害的划分方法,理解地震灾害的产生原因。

2.了解世界和中国的地震活动背景,了解典型地震灾害事件的情况。

3.理解地震预报的概念,了解地震预报的现状,掌握地震预报的三要素,理解什么是合理的地震预报。

4.理解工程抗震设防,理解震设防区划,理解抗震设防水准。

5.理解既有建筑的抗震鉴定与加固,了解抗震加固的重要性。

第二章 地震学基础

地球构造(地壳、地幔、地核),地震类型,地震类型的划分方法,地震序列,地震成因,板块构造学说,地球板块的划分,断层弹性回跳学说,世界地震活动背景;世界两大地震带,中国地层构造背景,中国地震带的划分,地震波的分类,纵波和横波,体波和面波,瑞雷波和乐夫波,波的传播特征,不同地震波传播特性的差异,强震观测,震级,烈度,震级和烈度的关系,等震线,地震释放能量与震级的关系,地震烈度表,中国地震烈度表,地震区划,基本烈度,设防烈度,

[重点]地震序列,地震波的分类,地震波的传播特性,震级,烈度,震级和烈度的关系,等震线,地震烈度表,基本烈度,设防烈度

[难点]地震成因,地震波的传播特性,震级和烈度的关心,中国地震烈度表,烈度、基本烈度和设防烈度的关心,地震区划

要求学生:

1.了解地球构造。

2.了解地震类型及其划分方法,掌握地震序列。

3.理解地震的成因,理解板块构造学说,了解地球板块的划分。

4.了解世界地震活动背景,掌握世界两大地震带。

5.了解中国地层构造北京,了解中国地震带的划分。

6.掌握地震波的分类,掌握不同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并理解其差异。

7.掌握震级、烈度和等震线的概念,掌握震级和烈度的关系。

8.掌握地震烈度表的概念,理解中国地震烈度表的划分,掌握基本烈度和设防烈度的概念。

第三章 抗震设防目标与设计方法

中国抗震规范的沿革,抗震性能极限状态,常用的三种性能极限状态,设计地震水平,抗震设计三要素及其关系,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三个设计地震水平的确定及参数取值,建筑重要性分类,不同重要性分类建筑的设防标准,抗震规范采用的两阶段设计方法,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考虑地震作用的荷载效应组合,弹性变形验算,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弹塑性变形验算,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弹塑性层间位移角的计算,楼层屈服承载力系数,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

[重点]抗震性能极限状态,常用的三种性能极限状态,设计地震水平,抗震设计三要素及其关系,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三个设计地震水平的确定及参数取值,建筑重要性分类,不同重要性分类建筑的设防标准,抗震规范采用的两阶段设计方法,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考虑地震作用的荷载效应组合,弹性变形验算,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弹塑性变形验算,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弹塑性层间位移角的计算,楼层屈服承载力系数。

[难点]抗震设计三要素及其关系,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考虑地震作用的荷载效应组合,弹塑性层间位移角的计算,楼层屈服承载力系数。

要求学生:

1.了解中国抗震规范的沿革。

2.掌握结构常用的三种性能极限状态,理解设计地震水平。

3.掌握用抗震设计三要素及其关系。

4.掌握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了解三个设计地震水平的确定及参数取值。

5.掌握建筑重要性分类,掌握不同重要性分类建筑的设防标准。

6.掌握抗震规范采用的两阶段设计方法,理解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掌握考虑地震作用的荷载效应组合。

7.了解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

第四章 抗震概念设计

抗震概念设计定义,抗震概念设计的重要性,抗震概念设计的一般原则,抗震设计的场地选择,地震能量输入的控制,建筑体型和结构布置对抗震性能的影响,抗震结构体系及构件的一般设计原则,非结构构件对结构的影响,抗震规范对不规则建筑的判定方法,抗震缝的设置,多道抗震防线的设置及选择原则,结构不同破坏机制的选择,不良设计建筑震害事例分析,不同结构类型和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差异,钢筋混凝土结构常用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分析。

[重点]抗震概念设计及其一般原则,抗震规范对不规则建筑的判定方法,抗震缝的设置,多道抗震防线的设置及选择原则,结构不同破坏机制的选择。

[难点]抗震概念设计的重要性,地震能量输入的控制,抗震结构体系及构件的一般设计原则,非结构构件对结构的影响,多道抗震防线的设置及选择原则,结构不同破坏机制的选择,不同结构类型和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差异。

要求学生:

1.掌握抗震概念设计的定义,理解抗震概念设计的重要性,掌握抗震概念设计的一般原则。

2.掌握抗震规范对不规则建筑的判定方法,掌握抗震缝的设置原则和方法,理解地震能量输入的控制。

3.理解多道抗震防线的设置及选择原则,理解结构不同破坏机制的特点及其对抗震性能的影响,掌握抗震结构体系及构件的一半设计原则。

4.理解不同结构类型和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差异,理解钢筋混凝土结构常用结构体系及其受力特点。

第五章 场地、地基与基础

场地,场地土,地基,有利、不利和危险抗震地段的划分,不同场地条件下震害事例介绍与分析,场地类别的划分,等效剪切波速,场地覆盖层厚度,场地放大作用,卓越周期(特征周期)的定义及规范取值方法,地基基础的抗震验算,地震作用下地基土的承载力计算,场地液化定义及震害事例,影响场地液化的因素及判别方法。

[重点]场地,场地土,地基,有利、不利和危险抗震地段的划分,场地类别的划分,等效剪切波速,场地覆盖层厚度,卓越周期(特征周期)的定义及规范取值方法,地基基础的抗震验算,地震作用下地基土的承载力计算。

[难点]场地放大作用的理解,卓越周期(特征周期)的理解,不同场地条件下震害事例分析。

要求学生:

1.掌握场地、场地土、地基的概念,理解有利、不利和危险抗震地段的划分。

2.掌握场地类别的划分,掌握等效剪切波速的计算方法,掌握场地覆盖层厚度的确定方法。

3.理解场地放大作用,理解卓越周期(特征周期)的概念,掌握卓越周期的确定方法。

4.掌握地基基础的抗震验算方法,掌握地震作用下地基土的承载力计算方法。

5.掌握场地液化的概念,了解影响场地液化的因素及判别方法。

第六章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结构地震反应的工程求解方法,结构动力学基本知识(复习),单自由度体系地震反应分析方法,杜哈梅积分,弹性地震反应谱,三种反应谱之间的关系,反应谱的工程意义,地震反应谱的特性,弹性地震反应谱的局限性,地震动三要素,设计反应谱,中国抗震规范采用的设计反应谱,多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分析,振型的求解。

[重点]弹性地震反应谱,反应谱的工程意义,地震反应谱的特性,弹性地震反应谱的局限性,地震动三要素,设计反应谱,中国抗震规范采用的设计反应谱。

[难点]单自由度体系地震反应分析方法,杜哈梅积分,三种反应谱之间的关系,地震反应谱的特性,多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分析,振型的求解。

要求学生:

1.了解结构地震反应的工程求解方法,理解单自由度体系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2.掌握弹性地震反应谱的概念,理解三种反应谱之间的关系,理解反应谱的工程意义,了解地震反应谱的特性,理解弹性地震反应谱的局限性。

3.掌握地震动三要素,掌握设计反应谱的概念,理解地震反应谱与设计反应谱的区别,掌握中国抗震规范采用的设计反应谱使用方法。

第七章地震作用计算

地震作用计算的一般规定,地震作用分析方法及其选用的原则,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建筑重力荷载代表值,鞭梢效应,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结构基本周期的近似计算方法。

[重点]地震作用计算的一般规定,地震作用分析方法及其选用的原则,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建筑重力荷载代表值,结构基本周期的近似计算。

[难点]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要求学生:

1.了解地震作用计算的一般规定,掌握地震作用分析方法及其选用的原则。

2.掌握底部剪力法及其适用条件,掌握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3.掌握结构基本周期的近似计算方法

4.理解鞭梢效益的概念及设计中的考虑方法,理解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第八章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钢筋混凝土结构震害事例及分析,延性需求及设计原则,实现延性框架的基本措施,“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强锚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构件截面尺寸的确定,框架柱的轴压比,轴压比限值。

[重点]延性需求及设计原则,实现延性框架的基本措施,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框架结构布置及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剪力墙布置应注意的问题,构件截面尺寸的确定,框架柱的轴压比,轴压比限值。

[难点]实现延性框架的基本措施,框架结构布置及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剪力墙布置应注意的问题。

要求学生:

1. 理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震害特点。

2. 掌握延性的概念,掌握不同层面延性的计算方法,理解实现延性框架的基本措施,掌握“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强锚固”的原则及其设计实现方法。

3. 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的概念及规范的确定方法。

4. 理解框架结构布置及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掌握设计中的具体实现方法。

5. 理解剪力墙布置应注意的问题,掌握设计中的具体实现方法。

四、建议教学进度


                                       

五、教学方法 

1、以课堂讲授为主,以多媒体课件为主要授课形式,结合黑板板书进行辅导教学和概念延伸解释。

2、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3、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适当的课堂提问和讨论、学生到黑板上做题并讲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以及主观能动性;

4、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案,统一出卷、集体阅卷。 

六、考核方式

闭卷笔试 

七、成绩评定方法

笔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 

八、教学参考书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201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

3.     王社良编,《抗震结构设计(第四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

4.     吕西林等编著,《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实例》,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

5.     [日]武藤清著,《结构物动力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

6.     [美]R.克拉夫、J.彭津著,《结构动力学(第二版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7.     T.Paulay(新西兰)等著,戴瑞同等译,《钢筋混凝土和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

8.     Williams, A.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and bridges(土木工程专业原版教材),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课程评价

教学资源
课程章节 | 文件类型   | 修改时间 | 大小 | 备注
1.1 典型地震介绍
视频
.mp4
2020-10-26 53.51MB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1.2 地震及地震灾害
视频
.mp4
2020-10-26 1.75GB
 
作业
.work
2020-10-26 --
 
作业
.work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1.3 防御及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
附件
.
2020-10-26 --
2.1 地震及其成因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2.2 地震活动与地震带划分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2.3 地震波及强震观测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2.4 震级与烈度
视频
.mp4
2020-10-26 1.48GB
 
作业
.work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2.5 地震区划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3.1 抗震性能极限状态及抗震设计三因素
视频
.mp4
2020-10-26 1.67GB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3.2 抗震设防目标及设计水准的制定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3.3 抗震建筑重要性分类及其设防标准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4.1 场地类别划分
视频
.mp4
2020-10-26 1.72GB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4.2 天然地基和基础的抗震验算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4.3 液化及处理措施
视频
.mp4
2020-10-26 8.09MB
 
视频
.mp4
2020-10-26 22.49MB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4.4 作业
附件
.
2020-10-26 --
5.1 抗震概念设计的重要性
附件
.
2020-10-26 --
5.2 抗震概念设计的一般原则
视频
.mp4
2020-10-26 1.65GB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5.3 结构体系选用原则及相关规定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6.1 概述
附件
.
2020-10-26 --
6.2 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分析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6.3 弹性地震反应谱
视频
.mp4
2020-10-26 1.38GB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6.4 强地面运动的特性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6.5 设计反应谱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6.6 多自由度体系地震反应分析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6.7 作业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7.1 地震作用计算一般规定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7.2 结构地震作用计算(一)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7.3 结构地震作用计算(二)
视频
.mp4
2020-10-26 793.07MB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7.4 结构周期的近似计算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8.1 RC结构抗震等级的划分
附件
.
2020-10-26 --
8.2 结构布置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8.3 框架结构截面抗震设计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8.4 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附件
.
2020-10-26 --
提示框
提示框
确定要报名此课程吗?
确定取消

京ICP备1004054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8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