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以运动学、生物力学和神经发育学为基本原理,采用主动和(或)被动的运动,通过改善、代偿和替代的途径,来纠正人体躯体、生理、心理和精神功能障碍,提高健康水平的一类康复治疗技术。
1.因人而异
按照各个患者功能障碍的特点、疾病情况、年龄和性别差异、兴趣和文化差异、经济和环境差异、康复需求等制定康复治疗目标和方案,并根据治疗进度和功能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方案。
2.循序渐进
应激适应性要逐步建立,训练效应的积累要符合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参加康复训练是技能学习过程,神经-肌肉功能重建也是系统再学习的过程,因此运动强度应该由小到大,运动时间由短到长,动作复杂性由易到难,休息次数和时间由多到少、由长到短,训练的重复次数由少到多,运作组合由简到繁。
3.持之以恒
训练效应的维持与消退、行为模式价值、康复预防价值、康复与社会环境 训练需要持续一定的时间才能获得显著效应,停止训练后训练效应将逐步消退。因此康复训练需要长期持续,甚至维持终生。
4. 主动参与
强调患者主动参与康复训练。只有主动参与,运动中枢调控、神经元募集、神经功能重塑、心理功能参与,才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运动功能不可能通过被动治疗而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5. 全面锻炼
人体的功能障碍是多器官、多组织、多系统的多维性功能障碍的综合,功能恢复应包括心理、职业、教育、娱乐等的多渠道、锻炼手段也应包括改善、代偿、替代等多样性,康复的最终目标是重返社会,因此康复治疗应该全面审视,全面锻炼。
1.维持和改善运动器官的形态与功能
运动可以加快全身血液循环,增加骨骼肌肉系统的血液供应,促进关节滑液的分泌,牵伸挛缩和粘连的软组织,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提高和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改善和提高平衡和协调能力,预防和延缓骨质疏松。
2.提高人体的代谢能力,增强心肺功能
运动时肌肉作功,消耗体内大量的能源底物,新陈代谢水平急剧增高,其水平高于休息水平几倍、几十倍,增加的程度与运动的强度成正比。运动时,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呼吸加深、加快,胸廓和横膈的活动幅度增大,以适应机体的需要。
3.促进代偿功能的形成和发展
对于因伤病丧失一定解剖结构,虽经系统运动治疗,其功能仍难以完全恢复的患者,通过对健侧肢体或非损伤组织的反复的功能训练,可以发展代偿能力,以补偿丧失的功能。
4.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
适当的运动可以保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改善神经系统反应性和灵活性,维持正常功能,发挥对全身脏器的调节能力。
5.增强内分泌系统的代谢能力
主动运动可以促进糖代谢,减少胰岛素分泌,维持血糖水平;增加骨组织对矿物质(如钙、磷)的吸收。
6.预防长期卧床所致的并发症
运动疗法可有效预防或改善长期卧床带来的关节挛缩、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心肺功能降低等废用综合征,血液循环不良导致的深静脉血栓形成;肠蠕动减弱,影响机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导致便秘等。
7.调节精神和心理
1.神经系统疾病
脑卒中、颅脑外伤、脑肿瘤、小儿脑瘫、脊髓损伤、周围神经疾患、帕金森氏病、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脊髓灰质炎、多发性硬化症。
2.骨科疾病
骨折、截肢与假肢、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全髋、膝人工关节置换。
3.内脏器官疾病
急性心机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糖尿病、高血压病。
4.肌肉系统疾病
肌营养不良。
5.体育外伤后功能障碍及其他障碍
体育外伤后功能障碍、烧伤。
对需要选用运动疗法的患者要注意进行身体检查,有如下禁忌证存在时,不宜施行运动疗法操作。
1.患者病情不稳定,处于疾病的急性期或亚急性期。
2.有明确的急性炎症存在,如体温超过38℃,血中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等。
3.全身情况不佳、脏器功能失代偿期,如:①脉搏加快,安静时脉搏大于100次/分;②血压不正常,患者临床症状明显,高血压患者舒张压高于120mmHg,低血压患者收缩压低于100mmHg;③有心力衰竭表现:呼吸困难、全身浮肿、胸水、腹水等;④心脏疾病发作在10日以内者;⑤严重心律失常;⑥安静时有心绞痛发作。
4.休克、神志不清或明显不合作者。
5.运动治疗过程中有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者,如动脉瘤破裂。
6.有大出血倾向。
7.动器官损伤未作妥善处理者。
8.身体衰弱,难以承受训练。
9.患有静脉血栓,运动有可能脱落者。
10.癌症有明显转移倾向者。
11.剧烈疼痛,运动后加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