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训练技术
协调(coordination)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随意运动的一种能力。协调功能主要协调各组肌群的收缩与放松。正常的随意运动需要有若干肌肉的共同协作运动,当主动肌收缩时,与之相对的拮抗肌松弛、固定肌的支持固定和协同肌的协同收缩,才能准确地完成一个动作,肌肉之间的这种配合运动称为协调运动。所完成运动的质量应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采用适当的力度和速度,达到准确的目标等几个方面。
协调性是正常运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运动控制的有力指标。协调运动的产生需要功能完整的深感觉、前庭、小脑和锥体外系的参与,其中小脑对协调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大脑和小脑发生病变时,四肢协调动作和行走时的身体平衡发生障碍,此种协调功能障碍又称共济失调。
根据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部位不同将协调功能障碍分为以下三个类型:小脑功能不全引起的协调障碍、基底节病变引起的协调功能障碍和脊髓后索病变引起的协调功能障碍。
1.视觉、本体感觉与协调有重要的关系 视觉对协调功能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同样,本体感觉对协调有重要的维持作用。
2.运动频率的快慢对协调有着重要的影响 运动的频率越低越有利于协调功能的维持,相反,运动的频率越高越容易失去协调性。
3.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骨骼系统的功能越接近正常,则协调功能越接近正常。其他方面,如心理年龄、注意力、洞察力、认知及患者的主动性等对协调训练都有一定的影响。
1.循序渐进的原则 先进行简单的动作练习,掌握后,再完成复杂的动作,由易到难,逐步增加训练的难度和复杂性。
2.重复性原则 患者在进行各项运动的协调性训练过程中,每个动作都需要重复练习,以起到强化的效果,促进大脑对该动作的记忆,进而促进大脑的功能重组,起到改善协调功能的作用。
3.针对性原则 在给患者确定协调功能训练方案时,要有针对性。针对协调障碍的程度确定针对性的训练方法,从而起到促进协调功能恢复的作用。
4.综合性原则 在给患者进行协调训练过程中,也需要进行相关的其他训练,例如改善肌力和耐力的训练及平衡功能训练等,从而达到各项功能相互促进的作用,有助于患者各项功能的恢复。
1.协调功能训练适用于具有协调功能障碍的患者,在训练前,要求患者放松,减少紧张和恐惧心理。
2.在训练前要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检查,若患者具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严重感染或严重的痉挛等,则暂不宜训练。
3.在训练过程中,要做好对患者的保护工作,把患者固定好以防意外摔伤,但又要注意不要固定过牢,以使患者无法做出相应的动作。
4.无论是训练前,还是训练中都要注意协调功能评定,以了解问题所在,及时的制定或修改训练方案。
5.在进行协调功能训练过程中,要注意进行相应的肌力训练、平衡功能训练等其他训练,以使患者的各项机能都得到相应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