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指对健身锻炼者或康复治疗患者的体质状况,根据其运动目的而制订的一种科学的、定量化的周期性训练计划。以处方的形式确定运动的类型、时间、强度、频率与注意事项。
运动处方一般包括六项内容:运动目的、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与注意事项。其中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时间与运动频率为四大要素。
(一)运动目的
1.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
2.增强体质、提高体适能与延缓衰老。
3.防治某些疾病、保持健康、丰富生活、调节心理与提高生活质量。
4.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提高竞技水平。
(二)运动类型
1.发展心肺功能的运动类型 通常采用大肌群参加的中小强度(低强度)的、长时间或长距离的周期性持续运动的运动类型。
2.发展肌力量的运动类型 主要采用器械或抗自身体重的各种力量练习。
3.发展柔韧性的运动类型 常采用各种拉伸关节练习、舒展躯干的运动、广播体操、器械体操、武术、舞蹈及各种健身健美操等。
4.发展灵敏性与协调性的运动类型 常通过身体多环节、多部位、多肌群同步参加的练习。
5.发展速度的运动类型 常通过各种快速反应练习、短距离反复疾跑、牵引跑、上坡跑、下坡跑、顺风跑及各种球类运动项目等。
6.控制体重的运动类型 减肥的运动类型有较长时间的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等,增重运动类型有各种增加肌重量的练习等。
(三)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运动处方定量化与科学性的核心问题,表示运动强度的常用指标:
1.摄氧量 以运动中一分钟消耗的氧表示运动强度的方法,也称耗氧量。一般采用最大摄氧量(V02max)的百分数表示运动强度的大小。
2.心率 采用心率作为评定运动强度指标是通用的标准做法,一般用最大心率百分数作为衡量运动强度的指标。
3.代谢当量 MET,梅脱 指单位时间内单位体重的耗氧量,以ml/(kg·min)表示。
(四)运动时间
按运动强度及身体条件决定必要的运动时间,是运动处方的要点。运动时间是根据运动强度、频率、目的、年龄及身体条件等情况而定。如果运动强度较高,持续时间可较短,反之运动强度较低,可稍长时间的运动。
据研究每次进行20~60分钟的有氧耐力性运动是比较适宜的。
(五)运动频率
运动频率是指每周的训练次数。应该根据运动目的以及身体情况合理安排每周的运动频率。研究表明,以增强心血管功能,提高有氧耐力为主的运动训练,最适宜的运动频率是每周3~4次。
(六)注意事项
1.加强医务监督,牢记安全第一。
2.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3.个别对待,持之以恒。
4.防止疲劳,注意运动卫生。
(一)制定程序
1.一般检查
2.医学检查
3.体力测验
4.制定运动处方
5.注意事项
(二)制定原则
1.个性化原则
2.专门性原则
3.适时调整原则
4.安全性原则
(三)运动训练安排
一次运动训练通常分三部分进行:
第一、准备部分:准备部分时间为10~15分钟。
第二、训练部分:训练部分时间为20~25分钟。
第三、结束部分:结束部分时间为5~10分钟。
(1)准备部分:是使机体逐渐“暖和”起来,使身体逐渐适应运动训练,以免因心、肺等内脏器官和骨关节功能不能相适应而导致意外。一般都采用活动强度小的步行或慢跑、伸展性体操等。
(2)训练部分:是运动处方的主要部分,一般是指耐力训练与肌力训练两种,例如耐力运动项目要达到靶心率,并要求至少维持12分钟以上。主项运动强度一般定为最大摄氧量的40%~60%。同时还要求达到一定活动范围的肌力训练,其训练强度为最大摄氧量的80%左右。
(3)结束部分:指在训练结束后,通过整理活动,使高负荷的心肺和肢体活动逐渐安静下来。因为此时血流仍大量集中于四肢,若突然停止不动,使回心血量锐减,可能会发生休克(重力性休克)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