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第1章 绪论
    • 1.1 典型地震介绍
    • 1.2 地震及地震灾害
    • 1.3 防御及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
    • 1.4 主要参考书及网络资源
    • 1.5 作业
  • 2 地震学基础
    • 2.1 地震及其成因
    • 2.2 地震活动与地震带划分
    • 2.3 地震波及强震观测
    • 2.4 震级与烈度
    • 2.5 地震区划
    • 2.6 作业
  • 3 抗震设防理念与设计方法
    • 3.1 抗震性能极限状态及抗震设计三因素
    • 3.2 抗震设防目标及设计水准的制定
    • 3.3 抗震建筑重要性分类及其设防标准
    • 3.4 作业
  • 4 场地、地基和基础
    • 4.1 场地类别划分
    • 4.2 天然地基和基础的抗震验算
    • 4.3 液化及处理措施
    • 4.4 作业
  • 5 抗震概念设计
    • 5.1 抗震概念设计的重要性
    • 5.2 抗震概念设计的一般原则
    • 5.3 结构体系选用原则及相关规定
    • 5.4 关于概念设计的思考
  • 6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 6.1 概述
    • 6.2 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分析
    • 6.3 弹性地震反应谱
    • 6.4 强地面运动的特性
    • 6.5 设计反应谱
    • 6.6 多自由度体系地震反应分析
    • 6.7 作业
  • 7 地震作用
    • 7.1 地震作用计算一般规定
    • 7.2 结构地震作用计算(一)
    • 7.3 结构地震作用计算(二)
    • 7.4 结构周期的近似计算
  • 8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 8.1 RC结构抗震等级的划分
    • 8.2 结构布置
    • 8.3 框架结构截面抗震设计
    • 8.4 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 8.5 作业
地震活动与地震带划分

世界地震活动背景

  • 环太平洋地震带

  • 欧亚地震带


环太平洋构造系基本上是大洋岩石圈与大陆岩石圈相聚合的边缘构造系。全世界地震总数的75%左右均发生于此。 

中国地层构造运动背景

  • 中国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端,东接太平洋板块,南邻印澳板块图。


?亚洲大陆以东的太平洋板块,每年以4—10cm的速度向西移动,在日本东岸深海沟一带向下俯冲。在亚洲大陆的西南部,印度板块每年以5—6cm的速度向北移动,在喜马拉雅山南侧沿边界大断裂向下俯冲。


?同时,欧亚板块又从欧洲受到向东的推力。因此,中国大陆受到太平洋向西、印澳板块向北、欧洲向东的推动和挤压。 

?另外,中国大陆板块内的大量“内部损伤”增强了地震发生的频度。下图即为中国大陆断块构造分区略图。 




中国断层分布与发震震中对照 

中国地震带划分

  • 南北地震带: 北起贺兰山,向南经六盘山、穿越秦岭沿川西至云南省东北,纵贯南北。地震带宽度各处不一,大致在数十至百余公里,分界线是由一系列规模很大的断裂带及断陷盆地组成,构造相当复杂。

  • 东西地震带: 主要的东西构造带有两条,北面的一条沿陕西、山西、河北北部向东延伸,直至辽宁北部的千山一带;南面的一条,自帕米尔起经昆仑山、秦岭,直到大别山区。 


  • 六个地震活动区

①台湾及其附近海域;

②喜马拉雅山脉活动区;

③南北地震带;

④天山地震活动区;

⑤华北地震活动区;

⑥东南沿海地震活动区。 

从历史地震状况来看,全国除个别省份(例如浙江)外,绝大部分地区都发生过较强的破坏性地震,有不少地区现代地震活动还相当强烈,如我国台湾省大地震最多,新疆、西藏次之,西南、西北、华北和东南沿海地区也是破坏性地震较多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