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第1章 绪论
    • 1.1 典型地震介绍
    • 1.2 地震及地震灾害
    • 1.3 防御及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
    • 1.4 主要参考书及网络资源
    • 1.5 作业
  • 2 地震学基础
    • 2.1 地震及其成因
    • 2.2 地震活动与地震带划分
    • 2.3 地震波及强震观测
    • 2.4 震级与烈度
    • 2.5 地震区划
    • 2.6 作业
  • 3 抗震设防理念与设计方法
    • 3.1 抗震性能极限状态及抗震设计三因素
    • 3.2 抗震设防目标及设计水准的制定
    • 3.3 抗震建筑重要性分类及其设防标准
    • 3.4 作业
  • 4 场地、地基和基础
    • 4.1 场地类别划分
    • 4.2 天然地基和基础的抗震验算
    • 4.3 液化及处理措施
    • 4.4 作业
  • 5 抗震概念设计
    • 5.1 抗震概念设计的重要性
    • 5.2 抗震概念设计的一般原则
    • 5.3 结构体系选用原则及相关规定
    • 5.4 关于概念设计的思考
  • 6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 6.1 概述
    • 6.2 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分析
    • 6.3 弹性地震反应谱
    • 6.4 强地面运动的特性
    • 6.5 设计反应谱
    • 6.6 多自由度体系地震反应分析
    • 6.7 作业
  • 7 地震作用
    • 7.1 地震作用计算一般规定
    • 7.2 结构地震作用计算(一)
    • 7.3 结构地震作用计算(二)
    • 7.4 结构周期的近似计算
  • 8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 8.1 RC结构抗震等级的划分
    • 8.2 结构布置
    • 8.3 框架结构截面抗震设计
    • 8.4 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 8.5 作业
防御及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

防御及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有哪些?


• 控制地震´

• 地震预报

• 工程抗震减灾B

其中,工程抗震减灾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最根本手段!

地震控制(控制地震发生)

  • 对预测的未来可能发生的大地震,沿震源断裂带通过深井注水等手段以分阶段引发小震。


美国科罗拉多州在深井(3614m深)处理核废水时诱发小震后开始为地震工程界所认识。该方法在实际操作上存在较大难度和风险。

地震预报

  • 根据地震地质、地震活动规律、地震前兆异常等因素对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强度进行预报。

预报分类

地震预报分为中长期预报和短临预报。

地震短临预报

一般可以采用“古今结合”的方法。 这里所说的“古”是指中国古老的预报观点,如朔望、节气、磁暴、倍九、穴位、前兆异常等。这里所说的“今”是指现代地震预报的手段,如电、磁、波、形变、水化学等。

目前地震预报处于什么水平?

1. 我国现在能够对某些特殊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

2. 对较大时间尺度的中长期地震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期、临震预报的成功率仍很低(20%以下)。而且,地震预报的决策存在很高的难度和风险。

3. 我国的地震台网建设情况:现全国设有各种专业台站近2000个,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地震监测现代化网络。

怎样识别地震谣言?

只要不是政府正式发布的地震预报,就都不要相信。《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国务院《地震预报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只有省一级人民政府才有权向社会公开发布地震的短临预报,其他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对外发布地震预报。 凡是说"××单位已通知了要地震"都不可信。 凡是将发震时间"预报"到一天以内,甚至"精确"到几点几分者,肯定都是谣言。 凡是将发震地点"预报"得十分具体(具体到××乡或××街道辖区)者,肯定都是谣言。 凡是贴有“洋标签”(如:国外××专家已预报)的地震传言都不可信。√ 凡带有迷信色彩的地震传言都一定是骗人的。

地震预报决策

地震预报决策是指为把地震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获取最大社会和经济效益而采取的最佳预报战略和战术。

地震预报决策的两层含义:(1)一方面是指地震业务部门按照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未来地震的时、空、强作出预测;(2) 另一方面是指代表政府管理地震工作的职能部门对地震业务部门的预测意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后,按照科学的决策方法所作的预报决策。

地震预报决策的风险

城市地震预报的收益甚多,它能减少财产的损失,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有效地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

我国在1975年准确预报了辽宁省海城地震的发生,赶在地震发生前几小时采取了紧急措施,有效减少了人员死亡和财产损失。这是地震预报史上最成功的实例。

然而生活中绝无不付代价的收益,城市地震预报当然也不例外。一次城市地震预报的发出,会在城市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干扰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造成旅游业萧条,固定资产下跌,工农业产值下降等。

1978年从美国发出关于墨西哥瓦哈卡的局部地区将发生一次地震的预报意见,使该市蒙受非常严重的社会后果。该市市长声称:预报给该市带来的损失比1968年8月的一次7.5级地震损失还大。

由此可见,一次地震预报的发出,需付出高昂的代价。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梅厄所说的:“虽然说为了挽救生命,做到能够预报地震是很重要的,但是不准的和不正确的预报可能比完全没有预报更糟”。

    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根本手段

    • 除了在技术上的一些缺陷和预测地震上的麻烦之外,没有理由说明我们不能在未来将地震风险降低到更低的水平。我们对地震的产生及规律和结构地震反应规律了解得越多,就越能向减轻地震灾害迈进一步。


    历次震害经验表明,凡符合抗震设计理念或经过有效抗震设计的建筑,一般都能够经受地震的考验。

      主要抗震防灾对策

      在震害经验和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以下抗震防灾对策:

      (1) 搞好抗震设防区划

      (2) 抗震设防水准和规范

      (3) 新建工程设防

      (4) 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加固

      地震重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取得良好回报的实例

      2001年 2月28日美国西雅图6.8级地震


      西雅图有300万人口,建筑物集中,但这次大地震却没有发生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主要原因是近10年来西雅图一直积极地为对付灾害做准备。该城组建了280个街区救灾队,对1600户人家进行培训,教他们如何对住房进行防震加固。2000年11月西雅图发行了1.93亿美元的债券,用于加固学校和桥梁。政府还派人到近期遭受过震灾的两座城市-加州北岭和日本神户学习防震技术。

      既有建筑抗震加固的重要性

      唐山大地震后,政府和地震工程界从 1977 年开始进行了大量的抗震鉴定与加固工作。并在以后的实际地震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比如,四川省自贡市1985年发生了震中为 7 度的地震,全市已加固的 54 万m2的建筑物,震后的完好率达 92% 以上。

      再比如,四川省道孚县邮政局 1980年进行了抗震加固,在 1981年发生的地震烈度为 8 度的地震中经受了考验。而距该房屋10m处的同类结构、同样高度、同一单位施工建造的柴油机房,因震前没有进行抗震加固,遭到了严重破坏。

      从这些鲜明对比的实例我们可以看出,搞好抗震鉴定加固,对于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和减轻地震灾害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