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学
王青云 任佳丽 李文 邓靖 刘小波 杨涛
目录
暂无搜索结果
1 绪论
1.1 课程总述及本章学习要求
1.2 微生物的概念及特点
1.3 微生物学及其发展历程
1.4 食品微生物的历史
2 微生物的形态、分类与结构
2.1 本章学习要求
2.2 原核微生物的种类、形态特征
2.3 细菌细胞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
2.4 革兰氏染色及其原理、细菌的生殖方式
2.5 其它原核微生物
2.6 真核微生物概述
2.7 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及繁殖方式
2.8 酵母菌的培养特征、食品中常见酵母菌及其应用
2.9 霉菌的形态结构及繁殖方式
2.10 食品中常见霉菌
2.11 病毒
3 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
3.1 本章学习要求
3.2 微生物细胞组成
3.3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
3.4 培养基的概念、分类及配制原则
3.5 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和微生物营养类型
3.6 微生物的生长
4 微生物代谢
4.1 微生物的代谢概述
4.2 分小组讨论
5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
5.1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
6 微生物分类
6.1 学习要求
6.2 生物分类单元与命名法则
6.3 细菌分类系统概要
6.4 真菌分类系统概要
7 微生物生态学
7.1 学习要求
7.2 生态学基本概念、食品生境中微生物的来源
7.3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7.4 肠道菌与人体健康
7.5 食品中的微生物生态学
8 食品中的微生物
8.1 本章学习要求
8.2 食品腐败变质的基本条件和化学过程
8.3 乳及乳制品的腐败变质
8.4 肉类中的微生物
8.5 蛋类及水产品中的微生物
8.6 果蔬中的微生物
8.7 粮食中的微生物
9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
9.1 本章学习要求
9.2 概述
9.3 细菌与食品安全
9.4 真菌与食品安全
9.5 食源性病毒、食源性藻类毒素
10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
10.1 实验一 培养基的设计与配制
10.2 实验二 干热和湿热灭菌
10.3 实验三 无菌操作及接种技术
10.4 实验四 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革兰氏染色观察
10.5 实验五 霉菌及酵母菌水浸片的制作和观察
11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案例库
11.1 解读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11.2 微生物与单细胞蛋白-践行大食物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11.3 中华传统特色发酵美食-传承和创新
11.4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11.5 病毒与亚病毒-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11.6 德国毒黄瓜事件与食品安全溯源系统
食品中的微生物生态学
上一节
下一节
7.5 食品中的微生物生态学
选择班级
确定
取消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