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绪论
    • 1.1 畜产食品工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 1.2 我国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概况
    • 1.3 畜产食品工艺学涉及的内容
  • 2 肉用畜禽的种类及品种
    • 2.1 猪
    • 2.2 牛
    • 2.3 羊
    • 2.4 禽
    • 2.5 兔
  • 3 肉的组成及特性
    • 3.1 肉的形态结构
    • 3.2 肉的化学组成及性质
    • 3.3 肉的食用及加工品质
    • 3.4 肉的成熟
    • 3.5 肉的腐败变质
  • 4 畜禽的屠宰及分割
    • 4.1 畜禽宰前的准备和管理
    • 4.2 牲畜的屠宰工艺
    • 4.3 家禽的屠宰工艺
    • 4.4 速冷冻新技术研发
    • 4.5 宰后检验及处理
    • 4.6 猪肉的分割方法
    • 4.7 牛羊肉的分割方法
    • 4.8 禽肉的分割方法
  • 5 肉的低温贮藏与保鲜
    • 5.1 肉的冷却贮藏与保鲜
    • 5.2 冷却肉的加工与保鲜
    • 5.3 冷却肉的贮藏
    • 5.4 冷却肉加工关键控制点
    • 5.5 原料肉的冻结
    • 5.6 冻结肉的贮藏
    • 5.7 美国肉的低温贮藏与保鲜
  • 6 腌腊肉制品
    • 6.1 腌腊肉制品的种类及其加工、保藏原理
    • 6.2 腌腊肉制品的加工
  • 7 西式火腿和灌肠
    • 7.1 西式火腿的种类及特点
    • 7.2 带骨火腿的加工
    • 7.3 去骨火腿的加工
    • 7.4 通脊火腿和Lachs火腿
    • 7.5 成型火腿的种类及加工原理
    • 7.6 成型火腿的加工方法
    • 7.7 成型火腿质量分析
    • 7.8 成型火腿质量控制
    • 7.9 几种成型火腿的加工
    • 7.10 灌肠制品的种类与特征
    • 7.11 热制灌肠的一般加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 7.12 例举灌肠的加工
  • 8 发酵肉制品
    • 8.1 发酵肉制品的概念
    • 8.2 发酵肉制品的分类
    • 8.3 人工酸化肉制品
    • 8.4 发酵干香肠和半干香肠的加工
  • 9 酱卤肉制品及肉类罐头制品
    • 9.1 酱卤肉制品的特点
    • 9.2 白煮肉类及特点
    • 9.3 酱卤肉类及特点
    • 9.4 肉类罐头
  • 10 干肉制品
    • 10.1 干肉制品的概念及分类
    • 10.2 肉类干制品的加工原理和方法
    • 10.3 肉干加工
    • 10.4 肉脯加工
    • 10.5 肉松加工
  • 11 乳畜品种
    • 11.1 乳用牛及乳肉兼用牛
    • 11.2 奶用山羊
  • 12 乳的成分及性质
    • 12.1 乳的组成及其分散体系
    • 12.2 乳中化学成分的性质
    • 12.3 乳的物理性质
    • 12.4 异常乳
  • 13 鲜乳的标准、检验及预处理
    • 13.1 鲜乳标准与检验
    • 13.2 鲜乳的预处理
  • 14 液体乳
    • 14.1 液体乳的概念和种类
    • 14.2 乳的杀菌和灭菌
    • 14.3 液体乳制品加工及质量控制
  • 15 发酵乳制品
    • 15.1 发酵剂
    • 15.2 酸乳的加工
    • 15.3 乳酸菌饮料的加工
    • 15.4 其他发酵乳制品
  • 16 奶酪
    • 16.1 奶酪的概念及种类
    • 16.2 奶酪发酵剂
    • 16.3 皱胃酶及其代用酶
    • 16.4 天然奶酪的一般加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 16.5 几种主要奶酪的加工工艺
    • 16.6 再制奶酪的加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 17 乳粉
    • 17.1 乳粉的概念和种类
    • 17.2 全脂乳粉的加工
    • 17.3 调制乳粉
  • 18 功能性乳制品
    • 18.1 免疫乳及其制品
    • 18.2 乳蛋白肽制品
  • 19 其他乳制品
    • 19.1 冰淇淋
    • 19.2 稀奶油
    • 19.3 奶油
  • 20 乳及乳制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控制
    • 20.1 原料乳安全生产控制
    • 20.2 乳品生产设备的清洗和杀菌
  • 21 主要蛋禽种类
    • 21.1 蛋用及兼用鸡
    • 21.2 蛋用及兼用鸭
    • 21.3 蛋用鹌鹑
  • 22 禽蛋的组成、理化特性及加工特性
    • 22.1 禽蛋的概念及构造
    • 22.2 禽蛋的化学组成及性质
    • 22.3 禽蛋的加工特性
  • 23 禽蛋的分级和贮藏保鲜
    • 23.1 禽蛋的质量指标
    • 23.2 禽蛋的分级
    • 23.3 鲜蛋的贮藏保鲜
  • 24 湿蛋制品
    • 24.1 蛋制品的种类及卫生标准
    • 24.2 液蛋
    • 24.3 冰蛋
    • 24.4 浓缩液蛋
    • 24.5 蛋粉
    • 24.6 蛋黄酱
  • 25 腌制蛋
    • 25.1 变蛋
    • 25.2 咸蛋
    • 25.3 糟蛋
  • 26 禽蛋功能性成分提取与利用
    • 26.1 蛋清中的溶菌酶
    • 26.2 蛋黄免疫球蛋白
    • 26.3 蛋黄胆固醇
    • 26.4 蛋黄卵磷脂
    • 26.5 蛋清寡肽
    • 26.6 活性钙
    • 26.7 其它功能性成分
肉的化学组成及性质


一、水

水是肉中含量最多的成分,约为75%,肉中水分含量多少及存在状态影响肉的加工质量及贮藏性。

肉中的水分存在形式:

          A: 结合水(5%)

          B: 不易流动的水(80%)

          C: 自由水(15%)

  (一)肉中水的存在状态

(1)结合水(束缚水)

定义:指与蛋白质分子表面借助极性基团的静电引力紧密结合的水分子层。

特点:冰点很低(-40℃);无溶剂特性;与蛋白质结合紧密。

(2)不易流动水

肌肉中含量为80%,存在于肌原微丝、肌原纤维及膜之间。它能溶解盐及其他物质,并在0℃或稍低时结冰。含量取决于肌原纤维蛋白质凝胶的网状结构变化。

度量肌肉系水力及其变化主要指这部分水。

(3)自由水

自由水指存在于细胞外间隙中能自由流动的水,约占总水分的15%。

(二)水分活度(water activity,Aw)

(1)定义

水分活度是指食品在密闭器内测得的蒸汽压力(p)与同温度下测得的纯水蒸汽压力()之比。即:Aw= p/

(2)食品的水分活度

   新鲜肉为0.97~0.98,鱼为0.98~0.99,红肠为0.96左右,干肠为0.65~0.85。

(3)水分活度与微生物

细菌生长的Aw下限为0.94,酵母菌为0.88,霉菌为0.8。Aw降至0.7以下,大多数微生物不能生长发育,但嗜盐菌在0.7,耐干燥霉菌在0.65,耐渗透压的酵母在0.61时仍能发育。

Aw在0.65~0.85之间,细菌相对来说不易繁殖,但霉菌仍能生长且脂肪易发生自动氧化。

中间水分食品(intermediate moisture food) Aw在0.65~0.85之间的食品。

二、蛋白质

肌肉中除水分外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约占18%~20%,占肉中固形物的80%。

蛋白质分为三类:

  • 肌原纤维蛋白质(50%-60%)

  • 肌浆蛋白质(30%)

  • 基质蛋白质(10%-20%)

(一)肌原纤维蛋白质  

肌原纤维蛋白质是构成肌原纤维的蛋白质,其含量随肌肉活动的增加而增加。

肌原纤维中的蛋白质与肉的重要品质特性(如嫩度)密切相关。它主要包括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原蛋白等。

(1)肌球蛋白

肌球蛋白是肌肉中含量最高也是最重要的蛋白质,占肌原纤维蛋白质的50%~55%,关系到肉在加工中的嫩度变化和某些其它性质的重要成分。

性质:

(1)不溶于水或微溶于水,在中性盐溶液中可溶解,在饱和的溶液中可盐析沉淀,等电点为5.4。

(2)对热很不稳定,在50~55℃发生凝固,易形成黏性凝胶,受热而发生变性。

(2)肌动蛋白

肌动蛋白约占肌原纤维蛋白的20%,是构成细丝的主要成分。

性质

属于白蛋白类,它还能溶于水及稀的盐溶液中,在半饱和的溶液中可盐析沉淀,等电点为4.7。 

作用

参与肌肉的收缩。

(3)原肌球蛋白

原肌球蛋白占肌原纤维蛋白的4%~5%,每1分子的原肌球蛋白结合7分子的肌动蛋白和1分子的肌钙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65000~80000,在SDS聚丙烯酰胺(SDS—PAGE)电泳中,可分出两条带,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4000和36000。

(二)肌浆中的蛋白质  

肌浆是浸透于肌原纤维内外的液体,它含有各种有机物与无机物,一般占肉中蛋白质含量的20%~30%。 

通常将磨碎的肌肉压榨便可挤出肌浆。它包括肌溶蛋白、肌红蛋白、肌浆酶、肌粒蛋白基质网蛋白,其主要功能是参与肌纤维中的物质代谢。

(1)肌溶蛋白

肌溶蛋白存在于肌原纤维间。易溶于水,把肉用水浸透可以溶出。很不稳定,易发生变性沉淀,其沉淀部分称为肌溶蛋白B,把可溶性的不沉淀部分称为肌溶蛋白A,也称肌白蛋白。

(2)肌红蛋白

肌红蛋白是一种复合性的色素蛋白质,由一分子的球蛋白和一个亚铁血色素结合而成,为肌肉呈现红色的主要成分,含量占肌浆蛋白质的0.2%~2%。

(3)肌浆酶

缩醛酶和肌酸激酶及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含量较多。大多数酶定位于肌原纤维之间。

(4)肌粒蛋白

肌粒蛋白主要是三羧基循环酶及脂肪氧化酶系统。另外一种重要的蛋白质是ATP酶,是合成ATP的部位,定位于线粒体的内膜上。

(三)基质蛋白质

基质蛋白为结缔组织蛋白质,是构成肌内膜、肌束膜、肌外膜和腱的主要成分,包括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网状蛋白及黏蛋白等,存在于结缔组织的纤维及基质中。

(1)胶原蛋白

胶原蛋白在结缔组织中含量特别丰富,是构成胶原纤维的主要成分,约占胶原纤维固形物的85%。

胶原蛋白中含有大量的甘氨酸,脯氨酸和羟脯氨酸,后两种氨基酸为胶原蛋白所特有,一般蛋白质大多不含或含量甚微,因此,通常用测定羟脯氨酸含量的多少来确定肌肉结缔组织的含量,并作为衡量肌肉质量的一个指标。

性质:

胶原蛋白性质稳定,质地坚韧,具有很强的延伸力,不溶于水及稀盐溶液,在酸或碱的环境中可以膨胀。不易被一般蛋白酶水解,但可被胃蛋白酶及细菌所产生的胶原蛋白酶所消化。胶原蛋白遇热会发生热收缩。当加热温度大于热缩温度时,胶原蛋白就会逐渐变为明胶(gelatin),明胶易被酶水解,也易消化。

(2)弹性蛋白

弹性蛋白在黄色结缔组织中含量多,为弹性纤维的主要成分,约占弹性纤维固形物的75%,胶原纤维中也有,约占7%。不被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水解,但可被无花果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胰弹性蛋白酶水解,对酸、碱、盐都稳定,煮沸后不能分解成明胶。

(3)网状蛋白

在肌肉中,网状蛋白为构成肌内膜的主要蛋白,含有约4%的结合糖类和10%的结合脂肪酸,网状蛋白对酸、碱比较稳定。

三、脂肪

肌肉内脂肪的多少直接影响肉的多汁性和嫩度,脂肪酸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肉的风味。

肌肉组织内的脂肪含量变化很大,少到1%,多到20%。随着动物种类的不同及胴体上部位的不同,肌肉中脂肪的含量是不同。

脂肪可分为三类:

(1)肌肉间脂肪(可见的并可分割出来)

(2)肌肉内脂肪(不可见的)

(3)细胞间脂肪(使肉呈现大理石状)

四、浸出物         

浸出物是指肉中除蛋白质、盐类、维生素外能溶于水的浸出性物质,包括含氮浸出物和无氮浸出物。

  • 含氮浸出物:核甘酸、嘌呤碱、胍化合物、氨基酸、肽等。

  • 无氮浸出物: 包括碳水化合物和有机酸。

(1)碳水化合物包括糖原、葡萄糖、麦芽糖、核糖、糊精糖原主要存在于肝脏和肌肉中,肌肉中含0.3~0.8%,肝中含量2%~8%。

(2)有机酸主要是乳酸及少量的甲酸、乙酸、丁酸、延胡索酸等。

五、矿物质

矿物质(灰分):含量0.8%-1.2%,肉是磷的良好来源。肉的钙含量较低,而钾和钠几乎全部存在于软组织及体液之中。钾和钠与细胞膜通透性有关,可提高肉的保水性。肉中尚含有微量锌与钙, 降低肉的保水性。

六、维生素

肉中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PP、叶酸等。其中脂溶性维生素较少,而水溶性维生素较多,如猪肉中B族维生素特别丰富,猪肉中维生素A、D和维生素C很少。

影响化学成分的因素

              (1)动物的总类

              (2)性别

              (3)年龄

              (4)营养状况


专家讲座:

肌肉蛋白功能特性 蒋爱民、陈明造、余恺、郭善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