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绪论
    • 1.1 畜产食品工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 1.2 我国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概况
    • 1.3 畜产食品工艺学涉及的内容
  • 2 肉用畜禽的种类及品种
    • 2.1 猪
    • 2.2 牛
    • 2.3 羊
    • 2.4 禽
    • 2.5 兔
  • 3 肉的组成及特性
    • 3.1 肉的形态结构
    • 3.2 肉的化学组成及性质
    • 3.3 肉的食用及加工品质
    • 3.4 肉的成熟
    • 3.5 肉的腐败变质
  • 4 畜禽的屠宰及分割
    • 4.1 畜禽宰前的准备和管理
    • 4.2 牲畜的屠宰工艺
    • 4.3 家禽的屠宰工艺
    • 4.4 速冷冻新技术研发
    • 4.5 宰后检验及处理
    • 4.6 猪肉的分割方法
    • 4.7 牛羊肉的分割方法
    • 4.8 禽肉的分割方法
  • 5 肉的低温贮藏与保鲜
    • 5.1 肉的冷却贮藏与保鲜
    • 5.2 冷却肉的加工与保鲜
    • 5.3 冷却肉的贮藏
    • 5.4 冷却肉加工关键控制点
    • 5.5 原料肉的冻结
    • 5.6 冻结肉的贮藏
    • 5.7 美国肉的低温贮藏与保鲜
  • 6 腌腊肉制品
    • 6.1 腌腊肉制品的种类及其加工、保藏原理
    • 6.2 腌腊肉制品的加工
  • 7 西式火腿和灌肠
    • 7.1 西式火腿的种类及特点
    • 7.2 带骨火腿的加工
    • 7.3 去骨火腿的加工
    • 7.4 通脊火腿和Lachs火腿
    • 7.5 成型火腿的种类及加工原理
    • 7.6 成型火腿的加工方法
    • 7.7 成型火腿质量分析
    • 7.8 成型火腿质量控制
    • 7.9 几种成型火腿的加工
    • 7.10 灌肠制品的种类与特征
    • 7.11 热制灌肠的一般加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 7.12 例举灌肠的加工
  • 8 发酵肉制品
    • 8.1 发酵肉制品的概念
    • 8.2 发酵肉制品的分类
    • 8.3 人工酸化肉制品
    • 8.4 发酵干香肠和半干香肠的加工
  • 9 酱卤肉制品及肉类罐头制品
    • 9.1 酱卤肉制品的特点
    • 9.2 白煮肉类及特点
    • 9.3 酱卤肉类及特点
    • 9.4 肉类罐头
  • 10 干肉制品
    • 10.1 干肉制品的概念及分类
    • 10.2 肉类干制品的加工原理和方法
    • 10.3 肉干加工
    • 10.4 肉脯加工
    • 10.5 肉松加工
  • 11 乳畜品种
    • 11.1 乳用牛及乳肉兼用牛
    • 11.2 奶用山羊
  • 12 乳的成分及性质
    • 12.1 乳的组成及其分散体系
    • 12.2 乳中化学成分的性质
    • 12.3 乳的物理性质
    • 12.4 异常乳
  • 13 鲜乳的标准、检验及预处理
    • 13.1 鲜乳标准与检验
    • 13.2 鲜乳的预处理
  • 14 液体乳
    • 14.1 液体乳的概念和种类
    • 14.2 乳的杀菌和灭菌
    • 14.3 液体乳制品加工及质量控制
  • 15 发酵乳制品
    • 15.1 发酵剂
    • 15.2 酸乳的加工
    • 15.3 乳酸菌饮料的加工
    • 15.4 其他发酵乳制品
  • 16 奶酪
    • 16.1 奶酪的概念及种类
    • 16.2 奶酪发酵剂
    • 16.3 皱胃酶及其代用酶
    • 16.4 天然奶酪的一般加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 16.5 几种主要奶酪的加工工艺
    • 16.6 再制奶酪的加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 17 乳粉
    • 17.1 乳粉的概念和种类
    • 17.2 全脂乳粉的加工
    • 17.3 调制乳粉
  • 18 功能性乳制品
    • 18.1 免疫乳及其制品
    • 18.2 乳蛋白肽制品
  • 19 其他乳制品
    • 19.1 冰淇淋
    • 19.2 稀奶油
    • 19.3 奶油
  • 20 乳及乳制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控制
    • 20.1 原料乳安全生产控制
    • 20.2 乳品生产设备的清洗和杀菌
  • 21 主要蛋禽种类
    • 21.1 蛋用及兼用鸡
    • 21.2 蛋用及兼用鸭
    • 21.3 蛋用鹌鹑
  • 22 禽蛋的组成、理化特性及加工特性
    • 22.1 禽蛋的概念及构造
    • 22.2 禽蛋的化学组成及性质
    • 22.3 禽蛋的加工特性
  • 23 禽蛋的分级和贮藏保鲜
    • 23.1 禽蛋的质量指标
    • 23.2 禽蛋的分级
    • 23.3 鲜蛋的贮藏保鲜
  • 24 湿蛋制品
    • 24.1 蛋制品的种类及卫生标准
    • 24.2 液蛋
    • 24.3 冰蛋
    • 24.4 浓缩液蛋
    • 24.5 蛋粉
    • 24.6 蛋黄酱
  • 25 腌制蛋
    • 25.1 变蛋
    • 25.2 咸蛋
    • 25.3 糟蛋
  • 26 禽蛋功能性成分提取与利用
    • 26.1 蛋清中的溶菌酶
    • 26.2 蛋黄免疫球蛋白
    • 26.3 蛋黄胆固醇
    • 26.4 蛋黄卵磷脂
    • 26.5 蛋清寡肽
    • 26.6 活性钙
    • 26.7 其它功能性成分
肉的成熟

屠宰后肉的变化:

动物屠宰后,肌肉会发生一系列与活体时不同的变化,使肉变得柔软、多汁,并产生特殊的滋味和气味,这一过程称为肉的成熟(Aging)。

成熟过程可分为僵直解僵两个阶段。

僵直的概念(尸僵 Rigor Mortis ) :

屠宰后的肉尸(胴体)经过一定的时间,肉的伸展性逐渐消失,由弛缓——紧张——无光泽——关节不活动,呈现僵硬状态,叫作僵直。

原因:Myosin和Actin永久性横桥(cross-bridge)的形成。

僵直期肉的特点:

(1)肉硬度大             

(2)加热时不易煮熟       

(3)有粗糙感             

(4)肉汁流失多

(5)缺乏风味

(6)不具备可食肉的特征

(7)不适于加工和烹调

僵直机制

(1)肉中ATP含量急剧下降

动物屠宰后,ATP的含量迅速下降。ATP水平的降低,导致肌质网机能失常,肌小胞体失去钙泵作用,失控逸出而不被收回。大量的与肌钙蛋白C结合,最终使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永久性的结合形成肌动球蛋白,引起肌肉的收缩,表现为宰后僵直。

(2)pH值下降——排酸?

宰后肉中糖原酵解产生乳酸,磷酸肌酸分解为磷酸,使pH值下降,肉pH值降至糖酵解酶活性消失不再继续下降时,达到最终或极限pH值。

糖酵解使肉的pH值迅速从最初的7.0~7.4下降到5.4~5.5,极限pH越接近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的等电点,保水性越差,肉硬度越大。

(3)冷收缩和解冻僵直

冷收缩的概念:

牛肉、羊肉和火鸡肉等的pH值下降到5.9~6.2之前(僵直状态完成之前),温度降低到10℃以下,这些肌肉收缩,并在随后的烹调中变硬,这个现象称为冷收缩。牛、羊、鸡在低温条件下也可产生急剧收缩,该现象红肌肉比白肌肉出现得更多一些,尤以牛肉明显。

解冻僵直的概念:

肌肉在僵直未完成前进行冻结,仍含有较高的ATP,解冻时由于ATP发生强烈而迅速的分解而产生的僵直现象,称为解冻僵直。

解冻时肌肉产生强烈的收缩,收缩的强度较正常的僵直剧烈的多,并有大量的肉汁流出。解冻僵直与冷收缩一样,都是在ATP存在情况下收缩,导致由低温产生的线粒体和肌质网机能下降而引起的增多,ATP开始减少,肌肉的伸展性就开始消失,同时伴随硬度增加,此即尸僵的起始点。

ATP消耗完,粗丝和细丝之间紧密结合,此时肌肉的伸展性完全消失,弹性率最大,进入最大的尸僵期,导致由低温产生的线粒体和肌质网机能下降而引起的增多。

僵直开始和持续时间

僵直的时间因动物种类、宰前状态、温度、宰杀方法不同而异。

僵直发生时间:放血致死4.2h,电致死2.0h,药物致死1.2h。

不放血致死较放血致死发生的早,温度高发生的早持续时间短,温度低则发生的晚,持续时间长;肉在达到最大僵硬以后,开始软化进入自溶阶段,即解僵。 

不同动物僵直时间:

解僵

肌肉达到最大僵直以后,继续发生着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使僵直的肌肉持水性回升而变的柔软多汁,获得细致的结构和美好的滋味,这一过程称为解僵或自溶(Autolysis)。

充分解僵的肉加工后柔嫩多汁,风味良好,持水性恢复。

解僵机理

(1)Z线崩解

宰后肌质网机能破坏,从网内脱出,肌浆中浓度增高,高浓度长时间作用于Z线,使Z线蛋白质变性而脆弱、断裂;钙激活中性蛋白酶(又称钙激活因子,CASF)被激活,促进了Z线断裂。

(2)蛋白酶作用:

蛋白酶——即肽链内切酶、组织蛋白酶 、溶酶体酶的作用。 

肉成熟的方法

(1)低温成熟法

成熟温度:0~4℃

湿度:85~95%

气流速度:0.15~0.5m/s

成熟需要3周左右

(2)高温成熟法

成熟温度:10~15℃ 

成熟时间:2~3d

肉表面微生物会大量繁殖,导致肉质下降,不宜存放,成熟后需要立即降温贮藏。

自然成熟牛肉肌纤维超微结构变化:

成熟过程中肌原纤维(鸡胸肉)的小片化:

成熟过程中结缔组织结构变化(牛肉):

成熟肉的变化

(1)pH值的变化

肉在成熟过程中pH值发生显著的变化。刚屠宰后肉的pH值在6~7之间,约经1h开始下降,僵直时达到最低5.4~5.6之间,而后随保藏时间的延长开始慢慢地上升。

(2)保水性的变化

肉在成熟时保水性又有回升。保水性的回升和pH值变化有关,随着解僵,pH值逐渐增高——肉的持水性增高。蛋白质分解成较小的单位,从而引起肌肉纤维渗透压增高。

保水性恢复只能部分恢复,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状态,因肌纤维蛋白结构在成熟时发生了变化。

(3)嫩度的变化

在2昼夜之后达到最低的程度,如热鲜肉的柔软性平均值为74%,保藏6昼夜之后又重新增加,平均可达鲜肉时的83%。

(4)风味的变化

肉在成熟过程中由于蛋白质受组织蛋白酶的作用,游离的氨基酸含量有所增加,如:

新鲜肉中酪氨酸和苯丙氨酸等很少,而成熟后的浸出物中有酪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等存在,这些氨基酸都具有增强肉的滋味和香气的作用,所以成熟后的肉类,肉的风味提高;

肉在成熟过程中,ATP分解产生次黄嘌呤核苷酸(IMP),它为味质增强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