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绪论
    • 1.1 畜产食品工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 1.2 我国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概况
    • 1.3 畜产食品工艺学涉及的内容
  • 2 肉用畜禽的种类及品种
    • 2.1 猪
    • 2.2 牛
    • 2.3 羊
    • 2.4 禽
    • 2.5 兔
  • 3 肉的组成及特性
    • 3.1 肉的形态结构
    • 3.2 肉的化学组成及性质
    • 3.3 肉的食用及加工品质
    • 3.4 肉的成熟
    • 3.5 肉的腐败变质
  • 4 畜禽的屠宰及分割
    • 4.1 畜禽宰前的准备和管理
    • 4.2 牲畜的屠宰工艺
    • 4.3 家禽的屠宰工艺
    • 4.4 速冷冻新技术研发
    • 4.5 宰后检验及处理
    • 4.6 猪肉的分割方法
    • 4.7 牛羊肉的分割方法
    • 4.8 禽肉的分割方法
  • 5 肉的低温贮藏与保鲜
    • 5.1 肉的冷却贮藏与保鲜
    • 5.2 冷却肉的加工与保鲜
    • 5.3 冷却肉的贮藏
    • 5.4 冷却肉加工关键控制点
    • 5.5 原料肉的冻结
    • 5.6 冻结肉的贮藏
    • 5.7 美国肉的低温贮藏与保鲜
  • 6 腌腊肉制品
    • 6.1 腌腊肉制品的种类及其加工、保藏原理
    • 6.2 腌腊肉制品的加工
  • 7 西式火腿和灌肠
    • 7.1 西式火腿的种类及特点
    • 7.2 带骨火腿的加工
    • 7.3 去骨火腿的加工
    • 7.4 通脊火腿和Lachs火腿
    • 7.5 成型火腿的种类及加工原理
    • 7.6 成型火腿的加工方法
    • 7.7 成型火腿质量分析
    • 7.8 成型火腿质量控制
    • 7.9 几种成型火腿的加工
    • 7.10 灌肠制品的种类与特征
    • 7.11 热制灌肠的一般加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 7.12 例举灌肠的加工
  • 8 发酵肉制品
    • 8.1 发酵肉制品的概念
    • 8.2 发酵肉制品的分类
    • 8.3 人工酸化肉制品
    • 8.4 发酵干香肠和半干香肠的加工
  • 9 酱卤肉制品及肉类罐头制品
    • 9.1 酱卤肉制品的特点
    • 9.2 白煮肉类及特点
    • 9.3 酱卤肉类及特点
    • 9.4 肉类罐头
  • 10 干肉制品
    • 10.1 干肉制品的概念及分类
    • 10.2 肉类干制品的加工原理和方法
    • 10.3 肉干加工
    • 10.4 肉脯加工
    • 10.5 肉松加工
  • 11 乳畜品种
    • 11.1 乳用牛及乳肉兼用牛
    • 11.2 奶用山羊
  • 12 乳的成分及性质
    • 12.1 乳的组成及其分散体系
    • 12.2 乳中化学成分的性质
    • 12.3 乳的物理性质
    • 12.4 异常乳
  • 13 鲜乳的标准、检验及预处理
    • 13.1 鲜乳标准与检验
    • 13.2 鲜乳的预处理
  • 14 液体乳
    • 14.1 液体乳的概念和种类
    • 14.2 乳的杀菌和灭菌
    • 14.3 液体乳制品加工及质量控制
  • 15 发酵乳制品
    • 15.1 发酵剂
    • 15.2 酸乳的加工
    • 15.3 乳酸菌饮料的加工
    • 15.4 其他发酵乳制品
  • 16 奶酪
    • 16.1 奶酪的概念及种类
    • 16.2 奶酪发酵剂
    • 16.3 皱胃酶及其代用酶
    • 16.4 天然奶酪的一般加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 16.5 几种主要奶酪的加工工艺
    • 16.6 再制奶酪的加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 17 乳粉
    • 17.1 乳粉的概念和种类
    • 17.2 全脂乳粉的加工
    • 17.3 调制乳粉
  • 18 功能性乳制品
    • 18.1 免疫乳及其制品
    • 18.2 乳蛋白肽制品
  • 19 其他乳制品
    • 19.1 冰淇淋
    • 19.2 稀奶油
    • 19.3 奶油
  • 20 乳及乳制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控制
    • 20.1 原料乳安全生产控制
    • 20.2 乳品生产设备的清洗和杀菌
  • 21 主要蛋禽种类
    • 21.1 蛋用及兼用鸡
    • 21.2 蛋用及兼用鸭
    • 21.3 蛋用鹌鹑
  • 22 禽蛋的组成、理化特性及加工特性
    • 22.1 禽蛋的概念及构造
    • 22.2 禽蛋的化学组成及性质
    • 22.3 禽蛋的加工特性
  • 23 禽蛋的分级和贮藏保鲜
    • 23.1 禽蛋的质量指标
    • 23.2 禽蛋的分级
    • 23.3 鲜蛋的贮藏保鲜
  • 24 湿蛋制品
    • 24.1 蛋制品的种类及卫生标准
    • 24.2 液蛋
    • 24.3 冰蛋
    • 24.4 浓缩液蛋
    • 24.5 蛋粉
    • 24.6 蛋黄酱
  • 25 腌制蛋
    • 25.1 变蛋
    • 25.2 咸蛋
    • 25.3 糟蛋
  • 26 禽蛋功能性成分提取与利用
    • 26.1 蛋清中的溶菌酶
    • 26.2 蛋黄免疫球蛋白
    • 26.3 蛋黄胆固醇
    • 26.4 蛋黄卵磷脂
    • 26.5 蛋清寡肽
    • 26.6 活性钙
    • 26.7 其它功能性成分
腌腊肉制品的加工


一、咸肉的加工

咸肉是以鲜肉为原料,用食盐腌制而成的肉制品。咸肉也分为带骨和不带骨两种,带骨肉按加工原料的不同,有“连片”、“段片”、“小块”、“咸腿”之别。咸肉在我国各地都有生产,品种繁多,式样各异,其中以浙江咸肉、如皋咸肉、四川咸肉、上海咸肉等较为有名。如浙江咸肉皮薄、颜色嫣红、肌肉光洁、色美味鲜、气味醇香、又能久藏。咸肉加工工艺大致相同,其特点是用盐量多。

(一)工艺流程

原料选择——修整——开刀门——腌制——成品。

(二)操作要点

 1.原料选择

鲜猪肉或冻猪肉都可以作为原料,肋条肉、五花肉、腿肉均可,但需肉色好,放血充分,且必须经过卫生检验部门检疫合格,若为新鲜肉,必须摊开凉透;若是冻肉,必须解冻微软后再行分割处理。

2.修整

先削去血脖部位污血,再割除血管、淋巴、碎油及横膈膜等。

3.开刀门

为了加速腌制,可在肉上割出刀口,俗称“开刀门”。刀口的大小深浅和多少取决于腌制时的气温和肌肉的厚薄。

4.腌制

在3~4℃条件下腌制。温度高,腌制过程快,但易发生腐败;温度低,腌制慢,风味好。干腌时,用盐量为肉重的14%~20%,硝石0.05%~0.75%,以盐、硝混合涂抹于肉表面,肉厚处多擦些,擦好盐的肉块堆垛腌制。第一层皮面朝下,每层间再撒一层盐,依次压实,最上一层皮面向上,于表面多撒些盐,每隔5~6d,上下互相调换一次,同时补撒食盐,经25~30d即成。若用湿腌法腌制时,用开水配成22%~35%的食盐液,再加0.7%~1.2%的硝石,2%~7%食糖(也可不加)。将肉成排地堆放在缸或木桶内,加入配好冷却的澄清盐液,以浸没肉块为度。盐液重为肉重的30%~40%,肉面压以木板或石块。每隔4~5d上下层翻转一次,15~20d即成。

二、腊肉的加工

腊肉是以鲜肉为原料,经腌制、烘烤而成的肉制品。因其多在中国农历腊月加工,故名腊肉。由于各地消费习惯不同,产品的品种和风味也各具特色。广式腊肉的特点是选料严格,制作精细,色泽鲜艳,咸甜爽口。以下介绍广式腊肉的加工。

(一)工艺流程

原料验收——腌制——烘烤或熏制——包装——保藏

(二)操作要点

1.原料验收

精选肥瘦层次分明的去骨五花肉或其他部位的肉,一般肥瘦比例为5:5或4:6,剔除硬骨或软骨,切成长方体形肉条,肉条长38~42cm,宽2~5cm,厚1.3~1.8cm,重约O.2~O.25kg。在肉条一端用尖刀穿一小孔,系绳吊挂。

2.腌制

一般采用干腌法和湿腌法腌制。按下图配方用10%清水溶解配料,倒入容器中,然后放人肉条,搅拌均匀,每隔30min搅拌翻动1次,于20℃下腌制4~6h,腌制温度越低,腌制时间越长,使肉条充分吸收配料,取出肉条,滤干水分。

 3.烘烤或熏制

腊肉因肥膘肉较多,烘烤或熏制温度不宜过高,一般将温度控制在45~55℃,烘烤时间为1~3d,根据皮、肉颜色可判断,此时皮干瘦肉呈玫瑰红色,肥肉透明或呈乳白色。熏烤常用木炭、锯木粉、瓜子壳、糠壳和板栗壳等作为烟熏燃料,在不完全燃烧条件下进行熏制,使肉制品具有独特的腊香。

4.包装与保藏  

冷却后的肉条即为腊肉成品。采用真空包装,即可在20℃下保存3~6个月。

三、中式火腿的加工

中式火腿用整条带皮猪腿为原料经腌制、水洗和干燥,长时间发酵制成的肉制品。产品加工期近半年,成品水分低,肉紫红色,有特殊的腌腊香味,食前需熟制。中式火腿分为三种:南腿,以金华火腿为代表;北腿,以如皋火腿为代表;云腿,以云南宣威火腿为代表。南北腿的划分以长江为界。本章介绍金华火腿的加工方法。

金华火腿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相传起源于宋朝,早在公元1100年问,距今900多年前民间已有生产,它是一种具有独特风味的传统肉制品。产品特点:脂香浓郁,皮色黄亮,肉色似火,红艳夺目,咸度适中,组织致密,鲜香扑鼻。以色、香、味、形“四绝”为消费者称誉。

(一)工艺流程

选料——修整——腌制——洗晒——发酵——保藏

(二)操作要点

1.选料 

选用饲养期短、肉质鲜嫩、皮薄、瘦肉多、腿心饱满的金华猪腿为火腿加工原料,也可用其他瘦肉型猪的前后腿替代。原料腿的选择,一般选每只腿重4.5~6.5kg的鲜猪腿。要求宰后24h以内的鲜腿,放血完全,肌肉鲜红,皮色白润,脚爪纤细,小腿细长。

2.修整 

取鲜腿,去毛,洗净血污,剔除残留的小脚壳,将腿边修成弧形,用手挤出大动脉内的淤血,最后修整成竹叶形。

3.腌制 

腌制是加工火腿的主要环节,也是决定火腿加工质量的重要工艺环节,也是决定火腿加工质量的重要过程。根据不同气温,恰当控制时间、加盐数量、翻倒次数是加工火腿的技术关键。由于食盐溶解吸热,一般要低于自然温度4~5℃,因此腌制火腿的最适宜温度应是腿温不低于4℃,室温不低于8℃。在正常气温条件下,金华火腿在腌制过程中共上盐并翻倒7次。上盐主要是前3次,其余4次是根据火腿大小、气温差异和不同部位控制上盐量。根据金华火腿厂的经验,总用盐量占腿重的9%~10%。一般重量在6~10千克的大火腿需腌制40天左右或更长一些时间。

每次上盐的数量:第一次用盐量占总用盐量的15%~20%,将鲜腿露出的全部肉面上均匀地撒上一薄层盐。上盐后若气温超过20℃、表面食盐在12小时左右就溶化时,必须立即补充上盐。

第二次上盐在第一次上盐24小时后进行,加盐的数量最多,占总用盐量的50%~60%。

第二次上盐3天后进行第三次上盐,根据火腿大小及三签处的余盐情况控制用盐量。火腿较大、脂肪层较厚,三签处余盐少者,适当增加盐量,一般在15%左右。

第三次上盐堆叠4~5天后,进行第四次上盐(复四盐)。此次用盐量少,一般占总用盐量的5%左右,目的是经上下翻堆后调整腿质、温度,并检查三签处盐溶化的程度。如不够再补盐,并抹去脚皮上黏附的盐,以防腿的皮色不光亮。

第五、六次上盐在火腿腌制10~15天后,上盐部位更明显地收拢在三签头部位,露出更大的肉面。此时火腿大部分已腌透,只是脊椎骨下部肌肉处还要敷盐少许。火腿肌肉颜色由暗红色变成鲜艳的红色,小腿部变得坚硬呈橘黄色。大腿坯处还要进行第七次上盐。在翻倒几次后,一般经30~35天即可结束腌制。

洗晒和整形:腌好的火腿要经过浸泡、洗刷、挂晒、印商标、整形等工序。

浸泡和洗刷:将腌好的火腿放入清水中浸泡一定的时间,其目的是减少肉表面过多的盐分和污物,使火腿的含盐量适宜。浸泡温度为10℃左右,浸泡时间约10小时。

浸泡后即进行洗刷。肉面的肌纤维由于洗刷而呈绒毛状,可防止晾晒时水分蒸发和内部盐分向外部的扩散,不致使火腿表面出现盐霜。

第二次浸泡,水温为5~10℃,时间为4小时左右。如果火腿浸泡后肌肉面颜色发暗,说明火腿含盐量小,浸泡时间需相应缩短;如肌肉面颜色发白而且坚实,说明火腿含盐量较高,浸泡时间需酌情延长。如用流水浸泡,则应适当缩短时间。

晾晒和整形:浸泡洗刷后的火腿要进行吊挂晾晒。待皮面无水而微干后打印商标,再晾晒3~4小时即可开始整形。整形是在晾晒过程中将火腿逐渐校成一定形状。将小腿骨校直,脚不弯曲,皮面压平,腿心丰满,使火腿外形美观,而且使肌肉经排压后更加紧缩,有利于贮藏发酵。整形之后继续晾晒。气温在10℃左右时,晾晒3~4天。在平均气温10~15℃时,晾晒80小时后减重26%是最好的晾晒程度。

发酵鲜化:经过腌制、洗晒和整形等工序的火腿,在外形、颜色、气味、坚实度等方面尚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特别是没有产生火腿特有的芳香味,与一般咸肉相似。发酵鲜化就是将火腿贮藏一定时问,使其发生变化,形成火腿特有的颜色和芳香气味。

将晾晒好的火腿吊挂发酵2~3个月,当肉面上逐渐长出绿色、白色、黑色、黄色霉菌时,说明火腿的正常发酵完成。如毛霉生长较少,则表示时间不够。发酵过程中,这些霉菌分泌的酶使腿中蛋白质、脂肪发生发酵分解作用,从而使火腿逐渐产生香味和鲜味。

修整:发酵完成后,腿部肌肉干燥而收缩,腿骨外露。为使腿形美观,要进一步修整,达到腿正直、两旁对称均匀、腿身成竹叶形的要求。


媒体素材:广式腊肠热泵加工现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