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绪论
    • 1.1 畜产食品工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 1.2 我国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概况
    • 1.3 畜产食品工艺学涉及的内容
  • 2 肉用畜禽的种类及品种
    • 2.1 猪
    • 2.2 牛
    • 2.3 羊
    • 2.4 禽
    • 2.5 兔
  • 3 肉的组成及特性
    • 3.1 肉的形态结构
    • 3.2 肉的化学组成及性质
    • 3.3 肉的食用及加工品质
    • 3.4 肉的成熟
    • 3.5 肉的腐败变质
  • 4 畜禽的屠宰及分割
    • 4.1 畜禽宰前的准备和管理
    • 4.2 牲畜的屠宰工艺
    • 4.3 家禽的屠宰工艺
    • 4.4 速冷冻新技术研发
    • 4.5 宰后检验及处理
    • 4.6 猪肉的分割方法
    • 4.7 牛羊肉的分割方法
    • 4.8 禽肉的分割方法
  • 5 肉的低温贮藏与保鲜
    • 5.1 肉的冷却贮藏与保鲜
    • 5.2 冷却肉的加工与保鲜
    • 5.3 冷却肉的贮藏
    • 5.4 冷却肉加工关键控制点
    • 5.5 原料肉的冻结
    • 5.6 冻结肉的贮藏
    • 5.7 美国肉的低温贮藏与保鲜
  • 6 腌腊肉制品
    • 6.1 腌腊肉制品的种类及其加工、保藏原理
    • 6.2 腌腊肉制品的加工
  • 7 西式火腿和灌肠
    • 7.1 西式火腿的种类及特点
    • 7.2 带骨火腿的加工
    • 7.3 去骨火腿的加工
    • 7.4 通脊火腿和Lachs火腿
    • 7.5 成型火腿的种类及加工原理
    • 7.6 成型火腿的加工方法
    • 7.7 成型火腿质量分析
    • 7.8 成型火腿质量控制
    • 7.9 几种成型火腿的加工
    • 7.10 灌肠制品的种类与特征
    • 7.11 热制灌肠的一般加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 7.12 例举灌肠的加工
  • 8 发酵肉制品
    • 8.1 发酵肉制品的概念
    • 8.2 发酵肉制品的分类
    • 8.3 人工酸化肉制品
    • 8.4 发酵干香肠和半干香肠的加工
  • 9 酱卤肉制品及肉类罐头制品
    • 9.1 酱卤肉制品的特点
    • 9.2 白煮肉类及特点
    • 9.3 酱卤肉类及特点
    • 9.4 肉类罐头
  • 10 干肉制品
    • 10.1 干肉制品的概念及分类
    • 10.2 肉类干制品的加工原理和方法
    • 10.3 肉干加工
    • 10.4 肉脯加工
    • 10.5 肉松加工
  • 11 乳畜品种
    • 11.1 乳用牛及乳肉兼用牛
    • 11.2 奶用山羊
  • 12 乳的成分及性质
    • 12.1 乳的组成及其分散体系
    • 12.2 乳中化学成分的性质
    • 12.3 乳的物理性质
    • 12.4 异常乳
  • 13 鲜乳的标准、检验及预处理
    • 13.1 鲜乳标准与检验
    • 13.2 鲜乳的预处理
  • 14 液体乳
    • 14.1 液体乳的概念和种类
    • 14.2 乳的杀菌和灭菌
    • 14.3 液体乳制品加工及质量控制
  • 15 发酵乳制品
    • 15.1 发酵剂
    • 15.2 酸乳的加工
    • 15.3 乳酸菌饮料的加工
    • 15.4 其他发酵乳制品
  • 16 奶酪
    • 16.1 奶酪的概念及种类
    • 16.2 奶酪发酵剂
    • 16.3 皱胃酶及其代用酶
    • 16.4 天然奶酪的一般加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 16.5 几种主要奶酪的加工工艺
    • 16.6 再制奶酪的加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 17 乳粉
    • 17.1 乳粉的概念和种类
    • 17.2 全脂乳粉的加工
    • 17.3 调制乳粉
  • 18 功能性乳制品
    • 18.1 免疫乳及其制品
    • 18.2 乳蛋白肽制品
  • 19 其他乳制品
    • 19.1 冰淇淋
    • 19.2 稀奶油
    • 19.3 奶油
  • 20 乳及乳制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控制
    • 20.1 原料乳安全生产控制
    • 20.2 乳品生产设备的清洗和杀菌
  • 21 主要蛋禽种类
    • 21.1 蛋用及兼用鸡
    • 21.2 蛋用及兼用鸭
    • 21.3 蛋用鹌鹑
  • 22 禽蛋的组成、理化特性及加工特性
    • 22.1 禽蛋的概念及构造
    • 22.2 禽蛋的化学组成及性质
    • 22.3 禽蛋的加工特性
  • 23 禽蛋的分级和贮藏保鲜
    • 23.1 禽蛋的质量指标
    • 23.2 禽蛋的分级
    • 23.3 鲜蛋的贮藏保鲜
  • 24 湿蛋制品
    • 24.1 蛋制品的种类及卫生标准
    • 24.2 液蛋
    • 24.3 冰蛋
    • 24.4 浓缩液蛋
    • 24.5 蛋粉
    • 24.6 蛋黄酱
  • 25 腌制蛋
    • 25.1 变蛋
    • 25.2 咸蛋
    • 25.3 糟蛋
  • 26 禽蛋功能性成分提取与利用
    • 26.1 蛋清中的溶菌酶
    • 26.2 蛋黄免疫球蛋白
    • 26.3 蛋黄胆固醇
    • 26.4 蛋黄卵磷脂
    • 26.5 蛋清寡肽
    • 26.6 活性钙
    • 26.7 其它功能性成分
天然奶酪的一般加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奶酪加工工艺流程

原料乳 → 标准化 → 杀菌 → 冷却 → 添加发酵剂 → 调整酸度 → 加氯化钙 → 加色素 → 加凝乳剂 → 凝块切割 → 搅拌 → 加温 → 排出乳清 → 成型压榨 → 盐渍 → 成熟 → 上色挂腊 

(1)原料乳

离心净乳:某些形成芽孢的细菌,在巴氏灭菌不能杀灭。离心将乳中90%的细菌除去,尤其对比重较大的芽胞菌特别有效。

(2)标准化

测定乳中的脂肪和蛋白含量,进行标准化。

(3)原料乳的杀菌

63 ℃的温度下需要30 min;71~75 ℃的温度下需要15s

(4)添加发酵剂和预酸化

原料乳经杀菌后,直接打入奶酪槽(Cheese Vat)中。将奶酪槽中的牛乳冷却到30-32 ℃,然后按操作要求加入发酵剂。


添加发酵剂的目的:

  • 发酵乳糖产生乳酸,提高凝乳酶的活性,缩短凝乳时间;

  • 促进切割后凝块中乳清的排出;

  • 发酵剂在成熟过程中,利用本身的各种酶类促进奶酪的成熟;

  • 防止杂菌的形成。

发酵剂的加入方法:

原料乳量的1-2%制好的工作发酵剂,边搅拌边加入,并在30-32 ℃条件下充分搅拌3-5 min。经10-15min发酵(预酸化)后取样测定酸度。


添加剂的加入:

  • :改善凝固性质,促进奶酪质量;

  • 色素:胡萝卜色素或胭脂树橙;

  • 硝酸盐:防止和抑制产气菌。

(5)调整酸度


添加发酵剂经30-60min发酵后,酸度为0.18-0.22%,但该乳酸酸度很难控制,为使奶酪产品质量一致,可用盐酸调整至0.21%


(6)添加凝乳酶和凝乳的形成(Curdling) 

1. 凝乳酶的添加:1%的食盐水将酶配成2%溶液,并在28-32℃下保温30 min。然后加入到乳中,充分搅拌均匀(2-3 min)后加盖。

2. 凝乳的形成:添加凝乳酶后,在32 ℃条件下静置30 min左右,即可使乳凝固,达到凝乳要求。

(7)凝块切割(Cutting)


乳凝固一定程度后,用奶酪刀切割:水平式刀平行切割和垂直式刀沿长轴垂直切成0.7-1.0 cm的小立方体。

(8)凝块的搅拌及加温

凝块切割后,用奶酪耙或奶酪搅拌器轻轻搅拌。15min后可稍微加速搅拌,并逐渐缓慢升温。

搅拌目的:

促进凝块的收缩和乳清的渗出,升温过程中需不断测乳清的酸度以控制升温和搅拌速率。

(9)排除乳清


搅拌升温的后期,乳清酸度达0.17%~0.18%,凝块收缩至原来的一半(豆粒大小)。

用手捏奶酪粒感觉有适度弹性或用手握一把奶酪粒,用力压出水分后放开,如果奶酪粒富有弹性,搓开仍能重新分散时,即可排除全部乳清。

乳清由奶酪槽底部通过金属网排出。


(10)堆积

乳清排出后,将奶酪粒堆积在奶酪槽的一端或专用的堆积槽中,用带孔木板或不锈钢板压,使其成块,该过程称为堆积。

有的奶酪品种在堆积过程中需要保温,调整排出乳清的酸度,进一步使乳酸菌达到一定的活力,以保证成熟过程中对乳酸菌的需要。


(11)成型压榨

预压:压力为0.2-0.3MPa,时间为20-30 min。

成型:0.4-0.5 Mpa在15-20 ℃条件下再压榨12~24 h。有的品种的温度要在30 ℃左右操作。








(12)加盐(Salting)方法

 加盐量按成品的含量确定,一般在1%-3%范围内。

①干盐法

在定型压榨前将食盐撒布在奶酪粒中。

②湿盐法盐水浓度

第1-2d为17-18%,以后保持20-23%。

③混合法

加盐目的:

  • 改进奶酪的风味、组织外观,排除内部乳清或水分,增加奶酪硬度;

  • 限制乳酸菌活力,调节乳酸的生成和奶酪的成熟;

  • 防止和抑制杂菌的繁殖。

(13)奶酪的成熟

将生鲜奶酪置于一定温度(10-12 ℃)和湿度(相对湿度85%-90%)条件下,经一定时期(3-6个月),在乳酸菌等有益微生物和凝乳酶的作用下,使奶酪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和生物化学变化的过程,称为奶酪的成熟。

成熟条件:

  • 通常在成熟库(室)内进行;

  • 温度为:5-15℃;

  • 相对湿度:85-95%。

成熟过程:

  • 前期:置成熟库中,需棉布擦拭表面防止霉菌繁殖;

  • 上色挂蜡:上食用色素(增加美观),在160℃的石蜡中挂蜡,或采用塑料真空及热缩密封,防止霉菌生长。

  • 后期成熟与贮藏:挂蜡后于5℃,RH80-90%条件继续成熟2-6个月。

成熟过程中的变化:

  • 水分减少:水分蒸发

  • 乳糖变化:乳糖大部分在48h内分解,2周后消失,形成的乳酸变成丙酸或乙酸等挥发性酸;

  • 蛋白质分解:酪蛋白在蛋白水解酶作用下形成多肽、氨基酸等可溶性含氮物;

  • 脂肪分解:产生脂肪酸;

  • 气体产生:在微生物作用下,奶酪中产生各种气体,尤其是有的奶酪在丙酸菌作用下产生CO2气体;气体的产生赋予奶酪多孔结构;

  • 风味物质的形成:成熟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氨基酸和水溶性脂肪酸是奶酪风味物质的主体。


我国奶酪的标准

我国奶酪的标准有:

(1)感官指标

(2)非脂成分中水分含量

(3)脂肪含量

(4)污染物限制

(5)微生物指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