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乳的概念
所谓免疫乳,是目前生物学领域利用DNA遗传因子方法,给奶牛或山羊等哺乳动物,有选择地接种一些能够引起人或动物某些疾病的细菌、病毒,或其他外来的抗原,使其产生免疫应答,经接种的这些动物分泌的乳汁就是免疫乳。
免疫乳,以人类母乳作为设计蓝本,通过现代免疫生物技术,根据人体免疫应答的特异性,针对不同的疾病(如痢疾、感冒、大肠杆菌等)选用引起该疾病的直接或间接的病原菌(或病毒)作为抗原(原理类似疫苗),有意识给哺乳动物(主要指牛、山羊)进行免疫即可获得含具有生物活性的特异性抗体,称为免疫球蛋白进入乳汁,这种乳称为免疫乳。
免疫乳的发展历史
根据Beck等人的划分,可将免疫乳划分为三个阶段:
(1)Ehrlich阶段(1892-1950)
1892年,德国科学家、免疫乳之父 Paul Ehrlich:母鼠通过其乳汁的被动免疫可使其幼仔获得对疾病的抵抗力。
1912年,认为反刍动物初乳对新生儿存活很重要;但其他动物,包括人,母乳抗体对新生儿存活并不重要。
1916年,局部免疫可使抗体在局部产生。
1923年,初乳抗体对婴儿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结果对免疫乳的研究几乎完全停止了。
1928年,亚历山大·福来明(Alexander Fleming)偶然发现青霉素之后,免疫乳及其应用的研究不幸地被冷落了下来。
(2)Petersen阶段(1950-1958)
1950年,明尼苏大学著名的乳品科学家Petersen博士及其同事重新提出了免疫乳及其意义。通过给牛进行系统免疫在乳中发现了破伤风抗体(antibody to tetanus)。
1952年,给山羊的乳头通道用乳房炎致病菌活体进行免疫后,乳中产生了具有保护性的抗体。局部免疫应答产生的抗体与系统免疫应答的不同。
1955年,Petersen等人重新提出了利用免疫乳控制人体疾病的设想。
1960年,Petersen创办了免疫乳杂志(Journal of Immune Milk ),1965年6月停刊。
1968年,就免疫乳的应用Petersen获得了美国专利。他认为通过乳头通道免疫要优于系统免疫。
(3)Stolle阶段(1958以后)
免疫乳的产生
动物与环境中存在的抗原(各种细菌、病毒等)经自然接触或通过接种疫苗都可产生免疫应答。
利用不同的抗原或抗原组合来免疫哺乳动物,可以产生许多不同的免疫乳。例如给牛接种不同类型的细菌抗原或病毒抗原,可得到不同的免疫牛乳。乳中的抗体取决于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