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
    • 1.1 人类天生就是追星族
    • 1.2 古人观天
    • 1.3 斗转星移
    • 1.4 寒来暑往
    • 1.5 太阳周年视运动
    • 1.6 星座的由来
    • 1.7 历法定制
    • 1.8 论“星座算命”
    • 1.9 月球
    • 1.10 月相变化
    • 1.11 古诗中的月相
    • 1.12 七曜星象
  • 2 太阳系
    • 2.1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
    • 2.2 太阳也是扰动源
    • 2.3 八大行星
    • 2.4 柯伊伯带
    • 2.5 太阳系六重界限
  • 3 恒星 星团 星云
    • 3.1 恒星有多亮
    • 3.2 恒星光度和光谱测量
    • 3.3 光谱型与主序星
    • 3.4 双星
    • 3.5 疏散星团
    • 3.6 球状星团
    • 3.7 弥漫星云
    • 3.8 恒星诞生于星云
    • 3.9 不稳定恒星
    • 3.10 新星的概念
    • 3.11 超新星
    • 3.12 SN1987A
  • 4 星系
    • 4.1 宇宙岛之争
    • 4.2 星系的分类
    • 4.3 星系红移和哈勃常数
    • 4.4 空间在膨胀
    • 4.5 宇宙特征膨胀年龄
    • 4.6 本星系群
    • 4.7 夜空中的一条光带——银河
    • 4.8 其他星系群
    • 4.9 活动星系
    • 4.10 互扰星系
    • 4.11 类星体的结构模型
  • 5 黑洞
    • 5.1 什么是黑洞
    • 5.2 黑洞的形成
    • 5.3 恒星的特点
    • 5.4 恒星的诞生与死亡
    • 5.5 黑洞的“边界”
    • 5.6 引潮力
    • 5.7 时间冻结
    • 5.8 时空漩涡
    • 5.9 黑洞“四人帮”
    • 5.10 星团级黑洞和星系级黑洞
    • 5.11 巨型黑洞
    • 5.12 活动星系核
    • 5.13 微型黑洞
    • 5.14 黑洞理论的困难
    • 5.15 白洞与虫洞
    • 5.16 时间机器与超空间
  • 6 地外文明
    • 6.1 生命是什么?
    • 6.2 地球重大事件年表
    • 6.3 为什么地球有生命?
    • 6.4 星际有机分子的发现
    • 6.5 我们能和外星人接触吗?
    • 6.6 与地外文明的通信
    • 6.7 系外行星的探测
    • 6.8 kepler探测器的成果
    • 6.9 UFO并非地外文明的证据
  • 7 宇宙模型论
    • 7.1 何谓大爆炸模型?
    • 7.2 探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 7.3 宇宙物质从何而来?
    • 7.4 宇宙创生的进程
    • 7.5 两暗一黑三起源
    • 7.6 宇宙的未来会是什么样?
    • 7.7 暗物质的存在
    • 7.8 暗物质和暗能量在宇宙物质中的占比
    • 7.9 暗物质究竟是什么物质?
    • 7.10 宇宙正在加速膨胀
    • 7.11 暗能量到底是什么?
    • 7.12 宇宙中的奇点
    • 7.13 对称与破缺
    • 7.14 宇宙三问
光谱型与主序星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光谱型与主序星

主序星

在赫罗图上,恒星的分布不是随机的,而是集中在几个区域内。最显眼的是自左上角到右下角沿对角线的一条窄带,大多数恒星,包括太阳都在从左上至右下的这一条对角线上,这条对角线被称为主星序,主星序上的恒星就被称为主序星,都处于一生中的氢燃烧阶段。当氢燃烧完后,就会开始氦燃烧,膨胀成红巨星。太阳系中的太阳就是一颗主序星。

主序星是位于主星序的恒星。

 当原恒星中心的温度达到1000万K左右时,氢核聚变为氦核的热核反应持续不断地发生。由于核反应产生的巨大的辐射能使恒星内部压力增强到足以和引力相抗衡,恒星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达到完全的流体静力学平衡状态,这个时期的恒星称为主序星。原恒星与主序星的区别与分界线就是恒星内部是否发生了持续的热核反应。

当恒星核的氢燃烧完后,它们就离开主序星阶段,开始氦燃烧而成为红巨星。最终红巨星坍缩,温度上升,成为白矮星。那些光度比相同光谱型的巨星和超巨星小的,又叫矮星。在MK二元光谱分类系统(见恒星光谱分类)中用罗马数字V表示它的光度级。现观测到的恒星,90%都是主序星。主序星的能源主要是核内氢聚变为氦的热核反应。恒星演化过程中,在这个阶段停留的时间最长。

不同质量的恒星待在主序星阶段的时间有很大的不同。恒星的质量越大,氢消耗的越快,待在主序星的时间就越短。一个太阳质量的恒星为100亿年,30个太阳质量的为100万年,0.5个太阳质量的为1000亿年。

光谱型

光谱型 (spectral class or type ) 恒星的温度分类系统,依恒星光谱的类型,把恒星分成 O, B, A, F, G, K, 和 M 等类型。 其中G类恒星还有两种变种类型R和N,K类有一种变型S。 oh be a fine girl kiss me. 这句话刚好是光谱型的排列顺序,很好记的。

恒星分类半径质量亮度温度

R/R☉M/M☉L/L☉K
O03020010,000,00060,000
O51458800,00046,000
B07.41820,00029,000
B53.86.580015,200
A02.53.2809,600
A51.72.1208,700
F01.41.767,200
F51.21.292.56,400
G01.051.11.266,000
G21115,700
G50.930.90.795,500
K00.850.780.45,150
K50.740.690.164,450
M00.630.470.0633,850
M50.320.210.00793,200
M80.130.10.00082,500
M9.50.10.080.0001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