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
    • 1.1 人类天生就是追星族
    • 1.2 古人观天
    • 1.3 斗转星移
    • 1.4 寒来暑往
    • 1.5 太阳周年视运动
    • 1.6 星座的由来
    • 1.7 历法定制
    • 1.8 论“星座算命”
    • 1.9 月球
    • 1.10 月相变化
    • 1.11 古诗中的月相
    • 1.12 七曜星象
  • 2 太阳系
    • 2.1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
    • 2.2 太阳也是扰动源
    • 2.3 八大行星
    • 2.4 柯伊伯带
    • 2.5 太阳系六重界限
  • 3 恒星 星团 星云
    • 3.1 恒星有多亮
    • 3.2 恒星光度和光谱测量
    • 3.3 光谱型与主序星
    • 3.4 双星
    • 3.5 疏散星团
    • 3.6 球状星团
    • 3.7 弥漫星云
    • 3.8 恒星诞生于星云
    • 3.9 不稳定恒星
    • 3.10 新星的概念
    • 3.11 超新星
    • 3.12 SN1987A
  • 4 星系
    • 4.1 宇宙岛之争
    • 4.2 星系的分类
    • 4.3 星系红移和哈勃常数
    • 4.4 空间在膨胀
    • 4.5 宇宙特征膨胀年龄
    • 4.6 本星系群
    • 4.7 夜空中的一条光带——银河
    • 4.8 其他星系群
    • 4.9 活动星系
    • 4.10 互扰星系
    • 4.11 类星体的结构模型
  • 5 黑洞
    • 5.1 什么是黑洞
    • 5.2 黑洞的形成
    • 5.3 恒星的特点
    • 5.4 恒星的诞生与死亡
    • 5.5 黑洞的“边界”
    • 5.6 引潮力
    • 5.7 时间冻结
    • 5.8 时空漩涡
    • 5.9 黑洞“四人帮”
    • 5.10 星团级黑洞和星系级黑洞
    • 5.11 巨型黑洞
    • 5.12 活动星系核
    • 5.13 微型黑洞
    • 5.14 黑洞理论的困难
    • 5.15 白洞与虫洞
    • 5.16 时间机器与超空间
  • 6 地外文明
    • 6.1 生命是什么?
    • 6.2 地球重大事件年表
    • 6.3 为什么地球有生命?
    • 6.4 星际有机分子的发现
    • 6.5 我们能和外星人接触吗?
    • 6.6 与地外文明的通信
    • 6.7 系外行星的探测
    • 6.8 kepler探测器的成果
    • 6.9 UFO并非地外文明的证据
  • 7 宇宙模型论
    • 7.1 何谓大爆炸模型?
    • 7.2 探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 7.3 宇宙物质从何而来?
    • 7.4 宇宙创生的进程
    • 7.5 两暗一黑三起源
    • 7.6 宇宙的未来会是什么样?
    • 7.7 暗物质的存在
    • 7.8 暗物质和暗能量在宇宙物质中的占比
    • 7.9 暗物质究竟是什么物质?
    • 7.10 宇宙正在加速膨胀
    • 7.11 暗能量到底是什么?
    • 7.12 宇宙中的奇点
    • 7.13 对称与破缺
    • 7.14 宇宙三问
星际有机分子的发现
  • 1 视频
  • 2 章节检测


星际有机分子的发现

星际分子即存在于星际空间的有机分子和无机分子。从19世纪起,天文学家们就观测到某些迹象,表明星际空间不是一片真空。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特朗普勒(R.J. Trumpler,1886年-1956年)通过对银河星团的研究,证实了星际之间的确存在星际物质。星际物质中90%以上是气体,其余是尘埃微粒,温度通常在零下200摄氏度以下,用光学望远镜根本观测不到。1944年,荷兰天文学家范德胡斯特(H.C van deHulst 1918年-)根据相关理论推断星际氢原子会发射波长21厘米的电磁波。1951年,用射电望远镜果然探测到了这种辐射由于星际物质非常稀薄,天文学家们起初认为星际气体都是单个原子或离子,分子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1957年,美国物理学家汤斯(C.H.Townes,1915年-)指出了宇宙空间可能存在的17种星际分子,并提出探测到它们的方法。随后,科学家们1963年在仙后座探测到了羟基(OH),1968年在银河系中心区探测到了氨(NH3)和水,1969年发现了甲醛(HCHO)。到1991年,科学家已经陆续发现了超过100种星际分子。

星际有机分子的发现有助于帮助人类了解星云及恒星的演变过程,同时也增大了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是如今天文学的分支——星际化学的基础。因此它也被誉为“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之一。

研究

星际有机分子的研究是三大基础理论(天体演化,生命起源与物质结构)研究的一个重要交叉点。地球到底是不是宇宙中唯一存在高级生命的天体,这个问题是不能轻易地下结论的。因而需要深入研究各种类型的星际有机分子,去获取更多与更可靠的宇宙信息。星际有机分子和类星体,脉冲星,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构成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加拿大河茨拜格天体物理研究所的学者们在金牛座的星际云中发现了一种九个原子的有机分子,分子式为HC7N,分子量达99。这种含有长碳链的直链分子,结构比较复杂,接近于有机化合物,至今(2010年),地球上天然化合物中尚没有发现它的存在。

后来,英国化学家克罗托等人在1977年5月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它。后来,加拿大阿尔贡天文台报道,又发现了一种十一个原子的星际分子氰基辛炔HC9N。结构式为:HC≡C-C≡C-C≡C-C≡C-C≡N。这是人类所发现的最重的星际有机分子,它的分子量已达到123。当然,随着科学的发达,星际有机分子的记录还会不断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