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教师: 李志河 教授 博士生指导教师 / 山西师范大学
累计页面浏览量
累计选课人数
累计互动次数
⚫ 请你回想一下您在小学、中学上课时,教师使用那些教学工具进行授课,你们又是使用那些学习工具进行学习的?
⚫ 我们身处信息时代和人工智能大发展阶段,您知道在当前和不久的将来,学校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空间会发生变化吗?
⚫ 当你希望提升某方面知识,但是在学校或者目前手头资料无法提供的情况下,你试过目前的MOOCs课程了吗?当您希望获得学分认证,您是否考虑慕课课程呢?
⚫ 当你希望学习动画、课件和微课等教学工具时,你是否会想到使用您的手机、简单的PS功能来快捷的亲手完成一个不错的作品呢?
⚫ 当您与您的同学、朋友进行协作学习或者研讨交流时,但各自身处异地,您是否考虑过使用直播、社会软件共享功能解决您的问题呢?不论是学术会议,还是学习和工作交流,您都可以使用便捷的社交工具软件解决您的问题。
本课程可以帮助您解决教学、学习和工作的一些问题,为您的教与学助力,帮您快捷、有效地实现目标。
通过学习本门课程,您将获得如下:
1.系统地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与学习理论、传播理论、教学媒体的个性特征,学会如何基于问题需求进行系统化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当前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各种教学模式和学习环境,促进教与学优化,通过实践性项目学习和实践,您学会动画、课件、微课、微电影的制作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您学会了利用各种社会性软件学会了学习和交流,提升了学习效能。
2.学习本课程,参加单元测试、期末考试以及实践性活动的同学,成绩及格,可以获取精美的教师签名证书。
3.我们还将在学习成绩优异者中,挑选一部分同学,进行微电影创作、优秀作品巡展等社会活动实践。
本门课程适合师范专业的学生、在职教师,也包括对信息素养有提升需求的各界人士。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他们提供更为直接和贴切的教学技能,它将在会促进学习者未来的生活、职场生涯和职业成长。
山西省高校“131”领军人才工程优秀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分会常务理事。本科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为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山西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工程与技术研究所所长。曾任山西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项、省级研究生教改和本科生教改19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发表50多篇核心期刊论文,出版教材和专著10部,教研成果曾获校级一等奖2次和省级一、二和三等奖各1次,科研成果曾获山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次和高校科学技术(技发明术)二等奖1次;出版专著我国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研究、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评价及培养研究。
1. 教研课题
(21)主持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高校教师教学学术水平评价体系研究
(20)主持2018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独立院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模式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19)主持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评价及培养研究
(18)主持200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课题:我国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体系研究
(17)主持2016年山西师范大学校级优质课程:现代教育技术
(16)主持2015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15)主持山西师范大学2015年教改教材立项:影视专业系列实验教材
(14)主持2014年山西省研究生教改项目:农村教育硕士可视化网络教育平台的研究
(13)主持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校教育基金项目: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设置与学生就业断层分析
(12)主持山西师范大学2009年校级精品课程: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
(11)主持2009年度山西省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等院校动态网络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10)主持山西师大2008年度教改重点课题:基于Web的学位论文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9)主持山西师范大学2008年校级科研组项目:媒介与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8)主持山西师大2006年度教改重点课题:标准化高等教育资源库的研究与设计
(7)主持山西师范大学2007年教改教材立项: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
(6)主持山西师大2006年校教育基金项目:农村教育硕士信息化教育策略研究
(5)主持山西师范大学校级精品课程:传播学概论
(4)主持山西师范大学校级课程组: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
(3)主持山西师范大学校级课程组:传播学概论
(2)主持山西省基础教育协同创新中心课题:面向山西基础教育的阅读行动研究
(1)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教育资源配置理论与重大现实问题研究”(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钟秉林教授)
2. 教研论文(部分)
(23)李志河,李鹏媛,李宁.虚拟现实技术在“阅读空间”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01
(22)李志河,刘丹,李宁,李粉琴,杨玉霞.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深度学习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8.12
(21)李志河,师芳,胡睿智,邱奋.数字化场馆中的非正式学习影响因素及其模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8.12
(20)李志河,李鹏媛,周娜娜,刘芷秀.具身认知学习环境设计:特征、要素、应用及发展趋势[J].远程教育杂志,2018.05
(19)李志河等.AIED技术支持下的适应性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2017.11
(18)李志河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学习空间构建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16.06
(17)李志河等.非正式学习环境下的场馆学习环境设计与构建,远程教育杂志,2016.06
(16)李志河等.高职院校3D Max课程中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现代教育技术,2014.04
(15)李志河.赛博格视角下的金属外骨骼AMP三维建模,电化教育研究,2012.12
(14)李志河等.我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与学生就业断层因素分析,现代教育技术,2012.08
(13)李志河.基于Web的高校教师绩效考评系统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1.11
(12)李志河等.基于Web的学位论文管理系统的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11.02
(11)李志河.多媒体课件制作要体现“色音味意形”,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21
(10)李志河.发展性评价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0.04
(9)李志河等.XX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案例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09.08
(8)李志河.网络课程的类型分析,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3
(7)李志河等.基于Blog的教育叙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08.04
(6)李志河等.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体系指标权重确定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08.04
(5)李志河等.我国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现状及体系构建探讨,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4)黄堂红、李志河等.基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现代教育技术,2005.04
(3)李志河等.基于Web的抛锚式教学模式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4.06
(2)李志河等.网络学习质量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电化教育研究,2004.07
(1)李志河等.行动研究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
3. 主编教材
(8)李志河.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06
(7)王云、李志河.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08
(6)李志河.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修订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05
(5)李志河.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修订版).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04
(4)李志河.微格教学概论.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1
(3)李志河.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07
(2)王云、李志河.现代教育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08
(1)李志河.现代教育技术(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05
4. 学术专著
(2)我国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研究,科学出版社,2012.08
(1)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评价及培养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10
5. 主要获奖
(11)2018年荣获山西省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1/1)
(10)2018年荣获山西省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1/4)
(9)2017年山西师大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4)
(8)2014年荣获山西省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1/1)
(7)2013年荣获山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技术发明)二等奖(1/5)
(6)2012年荣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5)
(5)2010年荣获山西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3)
(4)2009年山西师大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1)
(3)2008年山西省社科“百篇(部)”工程二等奖(1/1)
(2)2007年全国教育软件大赛二等优秀奖(1/3)
(1)2007年山西省社科“百篇(部)”工程二等奖(1/2)
信息技术教育、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评价
《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传播学概论》、《影视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习科学与技术》等课程
本科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于吉林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现任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技术系系主任。目前主持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指令性课题:“翻转课堂”中的教育技术支持研究、2014年校教育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微课对翻转课堂的支持性研究和山西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媒体实验研究;发表 关于多媒体教学的反思、 微博在教学中的应用思考等学术论文,参编现代教育技术等教材。
多媒体教学,教育技术学
《多媒体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
本科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和博士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主持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项,参与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整合模式研究”、2014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社科基地项目“山西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策略研究”。荣获2010年度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一等奖“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和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三等奖“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整合模式研究”等奖励。
教育技术理论、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教育研究方法》、《现代教育技术》。
本科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
教学科研:所教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等,参编的教材《现代教育技术》被多所学校作为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使用,发表《微博在教学中的应用思考》等学术论文,现主持教改项目《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行动研究与思考》。
指导学生经历:2016年、2017年指导学生参加山西省高校教师教育联盟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分别获三等奖和二等奖。
信息化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应用
《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媒体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
硕士,博士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现为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研究方向:智慧教室环境中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目前主要承担《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教学。
在《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教育信息化、智慧教室教学研究相关学术论文多篇,出版专著1部,主要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国家社会科学等项目多项。
1.课题项目
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移动终端支持的形成性评价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研究,起止时间,2018.12-2020.12,经费:2万元。
2.学术专著
白清玉著. 智慧教室中基于APT教学的小学生深度学习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学术论文
[1]第一作者.基于同伴互评的移动学习对小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研究——以科学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121-128(CSSCI)
[2]第一作者.基于APT教学模型的移动学习对学生学习兴趣与成绩的影响研究—以小学数学 “扇形统计图”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6-33(CSSCI)
[3]第一作者.交互式电子双板环境下的课堂交互性研究——以高校“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堂教学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4(3):83-87.(CSSCI)
[4]第一作者.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实证测评模型及差异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5(3):34-40.(CSSCI)
[5]第一作者.信息化教学模型APT的构建与设计——以小学科学课程“扫一扫,更精彩”为例[J].湖北教育,2015(5):27-28
[6]第一作者. A peer assessment-based mobile learning approach of science course:A case study,Proceedings of EITT2016,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ainan,Taiwan,September 22-24,2016.(EI收录)
(1)首先您要注册一个学银在线的账号。
(2)您需要有一定的上网条件,能够流畅的观看教学视频。在观看的过程中,您可以选择在PC端登陆我们的网页, 也可以选择下载我们的app学习通,通过手机客户端来学习。
(3)您一旦报名选择了课程,我们的课程主讲老师或课程团队会通过通知的形式给您发送课程有关的消息,同时会抄送您的邮箱,请您及时查收。
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获取帮助:
(1)在课程群聊中发布求助信息,说不定和你一起学习这门课的小伙伴就能够解决你的问题呢;
(2)在课程讨论区留言,课程团队看到后将会及时回复。
(3)联系我们的客服,或者随时给我们发邮件,邮箱地址:xueyinkf@chaoxing.com。
(1)我们的课程采用MOOC的方式授课,因此您可以自由安排您的学习时间、学习地点。但我们仍旧希望您每周能都有固定的时间持续进行本课程的学习,根据人的记忆曲线显示这种规律的学习方式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您的学习质量。
(2)学习的过程比较容易,为了检验您的学习成果,我们的课程团队会在课程章节结束后布置测验或作业,希望您尽可能的按时独立完成。如果有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您可以继续回看复习课程。
(3)希望您能够积极参与课程的讨论,与各位学习者一起煮酒论英雄。在讨论的过程中,不光可以对课程所学内容温习内化,还能互相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相信您一定会有额外的收获。
(1)我们的课程都是老师经过精心设计拍摄制作而成,并且由于是MOOC的方式,所以课程拆分成了不同的知识点,学习起来一点也不费劲。
(2)我们的课程多采取理论结合实际的授课方式,课程中也有许多案例的呈现,相信会给学习者带来诸多方面的启发。我们也将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支持学习者将研究发现转化为实践,改进自身教学。